项珊珊 林鸿霞
摘 要: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宝藏,国学教育在中华民族复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人对国学的认知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国学教育发展阻力很大,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项目组对安徽省阜阳地区国学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 国学教育 现状 阜阳地区
一、研究背景
国学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丰富的内容。国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处世方法。国学教育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媒介,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1]。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和提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学教育进课堂持支持态度。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愿意积极参与到国学学习中。可是国学范畴过于庞大,国学定义尚未形成固定的意义,概念的模糊性引起了许多争论,如九十年代国学的论证,国学学科、立场与方法之争,国学与当代文化、现代学术等的争议[2]。如何将国学变成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推动国学学科走进中小校园课堂,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的意义
(一)国家复兴的文化需要
国家兴盛与国学复兴不可分割。一方面,国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充实,还有精神的点化。国学是文化软实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價值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国学中的儒者告诉我们要学会以仁爱之心对人,道学家说我们要“清静无为”,要像水一样,给万物提供便利,却与世无争,墨学家则告诉我们“兼爱非攻”,这些观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每一个国家都在争分夺秒加快步伐,中国亦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并将其定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自然离不开国学传承。学生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合的过程,堂堂正正做一个中国人[3](196-209)。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从中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学习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于国家长久利益有重大意义。学习国学,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只有个人文化素养提高,才能推动国家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只有个人进步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学兴盛与国家复兴密切相关,国学教育需要从当下做起。
(二)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客观需求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在哪儿都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国学教育课程的开展,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社会经典有利。语文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学文化,但仅仅从语文课程中学习是完全不够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将国学作为一门专门课程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小学国学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尤为关键。现在大多数学校从小学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英语,一些小学生从小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不是很多,使得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很有必要,让更多中小学生从小接触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增强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学教育,全国各地学校虽然开设有国学课程,还有一些国学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国学教育看起来发展得轰轰烈烈,但学校国学教育实际上存在问题,使我们的研究有了意义。
三、阜阳地区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的开发现状
(一)国学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阜阳当地的国学教育水平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胡适提出:“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4](699)从现代眼光来看,国学包括哲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训诂学等几乎所有人文学科,所以虽然在中小学里没有正式的国学课,但是在相关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课程中可融入国学方面知识,可惜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国学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一些教师对国学没有完整的架构,对国学地位的认知不清晰,或多或少有忽视国学教育的地方,国学内容在讲述上处于表层,不达深处,不能让同学们获得更多深层次的内容。形式上,为了追求简便,教师多采取诵读与听写的方法,缺乏开拓与创新。
(二)师资力量缺乏
老师对学生影响很大,特别对中小学生而言,对形形色色的外界事物缺乏有效的认识,需要老师及时引导。教师在完成自己应尽的教学任务后,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入学习,从被动学习国学,到主动爱上国学,最后沉浸在国学之美中。国学教育缺少专职的教授国学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在教授语文、历史等科目的同时教授一些国学内容,使得国学教育实施不具有规范性,存在盲目性。国学教育的盲目性体现在教师没有受到国学全方位的教育学习,在方法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随意性则体现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通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多或少地讲述国学知识,而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并不相等,同学获得的国学知识不完全相等,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国学教育传播不平衡。就调查的几所学校结果来看,国学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学生掌握的有关国学的知识很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考试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国学是想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了解,这种鼓励教育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学生掌握程度多少则没有具体要求,更多的是将国学当作一门课外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没有强制要求措施,没有奖励标准,多数学生对学习国学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国学知识要求不高,偶尔会忽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没能明确国学的正统地位。所以,健全的考试评价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四)没有标准的国学教材选编
截至目前,国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教学,国学教材被归为学生课外辅助读本,市面上的国学教材良莠不齐,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国学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本,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对国学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考核方法。中小学国学大都通过语文教材进行教育,而语文教材的制定是按照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原则进行的,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是:“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14)。中国的国学文化典籍极为丰富,国学教学内容选取对学生而言有很大影响,所选的内容过于简单,跟不上学生已有的水平,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限,教学效果不理想。教材选编内容难度过高,学生学起来吃力,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不利。
四、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建议
(一)政府推动国学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推动国学教育课程化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需要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并颁布相关政策,在顺利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使学校国学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制定相关的《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标准》,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国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综合《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标准》,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教育的兴趣。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水平对于国学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鼓励制度,培养国学人才,让他们在师资市场中崭露头角。一是在高校设立国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国学教育人才;二是推行国学教育师资考试和认证,吊销无资格证书者的国学教学资格,必要时吊销国学教育机构的办学资格[6]。教师必须经过入职培训才能正式开展教学工作,侧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授国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定期考核,对考核不通过的教师不予录用。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止在于让学生通其形、晓其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和情怀。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诗歌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因此,基于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在进行中小学诗歌授课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心灵接受浸润,使诗歌文化内化于心[7](108-109)。
(三)加强校园国学文化建设
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环境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们重视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学文化。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对学生德育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国学文化的宣传栏,充分运用学校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场所设置标语,诸如中国历史上著名哲人的经典语录、流传至今的名人故事、成语故事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国学。鼓励学生晨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学们互相监督,让学生养成每天诵读国学的习惯。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提到国学的本体分为三类:一是经史非神话,二是经典诸子非宗教,三是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的方法分为五种,一是辨书籍的真伪,二是通小学,三是明地理,四是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是辨文学应用。学习国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习得国学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学校教育要认识到,不能过于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在保证国学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在校园中营造学习国学的氛围。
(四)举办国学教育相关特色的实践活动
国学教育课程化开展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学校教育是最关键和最主要的方式,除此之外,社会风气向导对国学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好國学”的社会风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要求人们对国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好国学”不是学习氛围,更是一种行为。近年来许多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汉字英雄》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国学热”的浪潮,在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举办相应的特色活动。将国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中小学诵读经典”“我爱记诗词”“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
(五)制定规范的国学教材
要想国学走进课堂,规范的教材是必须准备的,教材是老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关键资料。学习国学经典现如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国学教学的框架体系,我们以清代姚鼐对中国学术的分类来看,大约有以下几个门类:一是义理之学,国学的主体;二是考据之学,工具性的学问;三是辞章之学,文学艺术之学。后来曾国藩又在这三大类增添了“经世之学”,内容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兵学、政学、历算学、博物学及自然科学等。国学范围很广,包括全部的中国学术,还包括中国现代新的创造和学术研究的成果[8](1-17)。在国学文化兴盛、全民一起学国学的文化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对国学展开研究,可以组织一批在国学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者编订国学教材,编选出适合当下中小学生学习、文化价值较高的教材,并由国家出版发行。
(六)创新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推广国学教育的“绊脚石”,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加快推广国学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吟诵法”教学,鼓励学生吟诵经典作品,在吟诵过程中感受国学文化之美。“吟”是指有节奏地读诗文,读者通过不断的“吟”,达到对诗文的熟悉和顺口,最终感受诗文蕴含的意、韵之美;“诵读”要求读者读诗文或其他文字时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要“入耳、入心”。吟咏诵读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读者带入自己的感情,读出并感受所读文字的美,体悟文字后面的思想[9](194-195)。吟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脑、耳、口并用,这种方式相比传统诵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国学知识、吟诵经典,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到国学纪念馆学习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华夏文明的美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增加接触学习国学的机会。学校也可以邀请在国学方面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开展国学教育讲座,并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为国学教育献言献策。
五、结语
国学教育的未来走向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推动国学教育课程化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中间会遇到许多阻力,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汲取经验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开展国学教育课程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10](21-32+159)。尽管当下国学教育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加入学习国学、传播国学的队伍中,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国学是一座宝库,里面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相信有了国家的支持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国学必将熠熠生辉,国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必将是乐观和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况晓慢,司学红.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梁涛,顾家宁.国学问题争鸣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卫星,陈文新.国学档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胡适:胡适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張孝进.当前国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9).
[7]张加平,张鑫超.从《中国诗词大会》看中小学诗词教育[J].学周刊,2018(31).
[8]戴伟,周文德.国学原典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8.
[9]臧蕾.浅谈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J].课外语文,2017(27).
[10]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0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国学教育课程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71008);2018年度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语言类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jyxm 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