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论语》英译的修辞解读

2020-09-07 08:05杨洋张雅卿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翻译论语

杨洋 张雅卿

摘   要: 本文基于西方修辞视角考查安乐哲的《论语》 英语重译。通过比较安乐哲译本与现有译本的差异,考查安乐哲的“哲学译本”是否成功扛起了该重译行为在学术创新方面的举证责任。考查发现,无论是哲学还是逻辑方面,安乐哲译本均未能如期证明其优越性。本文反思了其译本在中西学界存在一褒一贬的反差的深刻原因,认为译本所用的修辞策略及中西方修辞代差是根本原因。

关键词: 安乐哲    《论语》    翻译    修辞策略    西方修辞

一、翻译的修辞维度

作为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安乐哲在中国颇受欢迎。他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尤其是《论语》,尽管一出版就遭到了一些当代西方评论家的批评,但在中国学术界却颇受好评。鉴于学界对“重译本总要挑战既有解读或提出新的解释”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需要探讨安乐哲在重译时是否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新观点,从而完成推出新译本、挑战既有翻译的学术举证责任。如果检验结果是肯定的,那么可以从他的方法论和理论视角得到哪些?进一步而言,这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系统翻译(重译)有何启示?如果结果是否定的,那么他的翻译在国内学术界如此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在哪里?此外,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中西方在接受他的翻译时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国内修辞学者刘亚猛[1](1-7)的论文及翻译名家陈小慰[2](152)的专著《翻译与修辞新论》提出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修辞体裁的观点,为了影响读者的思想、感受、态度和行为,译者通常会巧妙地把自己的理论议程融入译文中。换句话说,译文总会带有修辞意图,要么旨在驳斥别的学者之前提出的观点,要么旨在捍卫译者自己的立场。在重译一部作品时,译者必然要肩负起论证译文充分性及证明译文正当性的责任,通常通过修辞手段对先前观点进行全盘或部分否定。下文拟采用当代学术关于翻译的修辞维度的观点作为解读安乐哲重译《论语》的一个出发点。

二、安乐哲《论语》翻译的修辞解读

从安乐哲在《译者前言》中所作的陈述不难看出他重译的修辞本质。他承认为译文所做的哲学导论材料“绝不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有学术的斧子要磨”,并在附录中提供了额外的事实和论据来“捍卫”他的解释。为了重新评价安乐哲对《论语》的重译,我们需要对他的翻译进行一些核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安乐哲是否成功地履行了他的举证责任?

1.对于安乐哲重译文本的优越性的事实核查

任何从事重译工作的人都会被要求回答“为什么要重译”这个问题,同时这个答案通常涉及关于“什么是新的”或“新版本的优越性”的阐述。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安乐哲的回答是,他的翻译是哲学翻译,与其他版本 (例如那些以历史为导向的翻译) 有显著的不同(Ames,1998:x) 。

在翻译《论语》之前,安乐哲从汉语词汇中摘取了二十多个他认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术语,使用了至少21页的篇幅对这些术语进行了解读。他从文字学维度详细阐述了这些术语,给出了“具有哲学性”的翻译,并且摒弃了大多数除了“和”与“天”以外的现翻译。为了对其译文有个合理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安乐哲“哲学创新”核心要素的可行性进行抽样检查。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15.13)

The Master said, “I have yet to meet the person who is fonder on excellence (de德) than of physical beauty, and I am afraid I never will. (安樂哲 译)[3](1)

The Master said, “Its hopeless! I have never seen the person who loved virtue the way he loved physical beauty.”① (华生 译)[4]

安乐哲将“德”翻译为“优秀/优势”,具有批判思维的读者不难发现“美丽”也是一种身体上的优势,这一译文使整句话逻辑上难以自洽。相比之下,华生将“德”翻译为“美德”则使话语结构中的比较更能达到预期话语效果。尽管华生没有像安乐哲那样声称自己做的是“哲学翻译”,读者反而更容易从他的版本中感受到某种哲学意涵。

2)……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11.24)

What are called great ministers are those who serve their lord with the way (dao道), and when they cannot, resign... (安乐哲 译)

What is called a great minister, is one who serves his prince according to what is right. and when he finds he cannot do so, retires. (理雅各 译)[5]

安乐哲专注于发掘并拓展“道”的哲学含义,将其含糊地翻译为“道路”。虽然看似很有哲理,但是不能给感兴趣的读者研究文本的具体方法。读者在困惑之余,最终很可能是对这种神秘化的翻译敬而远之。读者在阅读一个关于“道路”的文本时却迷了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理雅各并没有特定的哲学成见,他的翻译脚踏实地且更契合语境。

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16.1)

Confucius said, “Ranyou! What the exemplary person hates most is having to declare in favor of something that he has already rejected, and then to have to come up with some excuse for doing so.” (安乐哲 译)

猜你喜欢
翻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