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巧杰
(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科,河南 濮阳 457000)
肺动脉栓塞是由于脂肪、血栓等栓子堵塞肺动脉引发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漏诊,是临床诊疗难点[1]。肺动脉栓塞进展迅速,可由无明显症状突然进展为休克,致残致死率高,因此探讨其危险分层的影响因素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肺动脉栓塞患者纤溶及凝血系统出现异常,其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明显上升,通过检测相关指标水平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一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当心室功能障碍时其水平明显上升,肺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肺动脉压上升可导致心室扩张,从而促进NT-proBNP分泌,使其呈高水平表达。凝血功能指标、血清NT-proBNP水平均有助于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但其与肺动脉栓塞病情程度关系如何,仍需更多数据支持。本研究以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评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清NT-proBNP水平与肺动脉栓塞患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更多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7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53例)、中危组(71例)和高危组(48例),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60例)。低危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24~55岁,平均(39.48±7.32)岁。中危组男42例,女29例;年龄25~56岁,平均(40.53±7.21)岁。高危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25~57岁,平均(41.38±7.54)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3~55岁,平均(38.86±7.19)岁。4组受检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例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②发病时间>2 h且<7 d;③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严重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④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夹层动脉瘤、肺炎、肺不张。
1.3 治疗方法溶栓或抗凝前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6 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使用江苏鸿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活动度 (prothrombin activity,PTA)、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另3 mL血液标本离心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观察指标(1)不同危险程度肺动脉栓塞患者与对照组血浆DD、PT、FIB水平及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2)血浆DD、PT、FIB水平和血清NT-proBNP水平与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相关性。
2.1 各项指标检测结果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患者血浆DD、PT、FIB水平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T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2.2 各项指标与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相关性血浆DD、FIB水平和血清NT-proBNP与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均呈正相关(DD:rs=0.534,P<0.001。FIB:rs=0.495,P<0.001。NT-proBNP:rs=0.693,P<0.001)。
肺动脉栓塞诊疗方案已逐渐成熟,但临床死亡率仍较高,其原因在于栓塞后由于机械因素导致肺动脉收缩,增加肺动脉压力,造成心功能不全而引起急性循环衰竭。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及预后因素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临床意义。王欣等[2]研究发现,DD联合改良Geneva评分是早期预测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案。DD是由纤维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机体若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纤维溶解、凝血系统异常,DD水平则显著增高[3-4]。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病情程度及健康体检者血浆DD水平,发现健康体检者血浆DD水平呈低水平表达,而随着病情程度的加深,血浆DD水平呈上升趋势,说明DD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指标,同时可用于评估肺动脉栓塞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析DD与肺动脉栓塞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发现DD与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呈正相关关系。郝立君等[5]在探讨DD对血栓性疾病临床意义的研究中证实,血浆DD是纤溶亢进、高凝状态的特异性指标,肺栓塞患者血浆DD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但DD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特异性较差,脑梗死、各类炎症以及年龄增长均可导致DD水平升高。因此,DD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但由于特异性较差,临床诊断时还应参考其他指标,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现象。
FIB是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参与凝血止血过程,其水平上升可提高血栓强度,阻止纤维蛋白分解。韩雪娇等[6]研究表明,FIB是急性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FIB是急性期反应蛋白,是血栓的重要成分,肺动脉栓塞进展过程中,FIB可促使血栓结构趋于稳定,其水平变化可用于对肺动脉栓塞进行危险分层。顿晓熠等[7]研究证实,FIB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易行,是临床可靠的诊断指标。本研究中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与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呈正相关,表明血浆FIB可用于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分层,且其水平越高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越高。
呼吸困难是肺动脉栓塞常见临床症状,其原因在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导致肺泡萎陷,出现肺不张,造成呼吸功能不全。但呼吸困难是很多疾病的共有表现,单独依靠临床症状难以区分鉴别相关疾病。NT-proBNP是心功能评估常用指标,是心肌损伤标志物,其水平变化可反映心室张力,若心室壁压力增加、心室容积扩张,NT-proBNP水平会明显提高[8]。心室压力增大时会促使心肌细胞分泌NT-proBNP,而肺动脉栓塞时会导致肺动脉压提高,致使心室扩张,室壁张力提高,导致NT-proBNP水平提高。刘明洁等[9]研究发现,NT-proBNP有助于鉴别诊断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心力衰竭与肺动脉栓塞。本研究对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进行NT-proBNP水平检测,发现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与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呈正相关,提示血清NT-proBNP水平可用于评估肺动脉栓塞危险程度,其水平越高则肺动脉栓塞危险度越高。
综上所述,血浆DD、FIB水平和血清NT-proBNP水平可较好反映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与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有明确相关性,早期检测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