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胡烨,叶春芳
韶关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广东 韶关 512026
自我国国家卫生部2005年提出消灭有偿献血并在3年内达到全国范围内100%无偿献血后,至2016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数达1 400万人次[1]。为了建立稳定有效的无偿献血模式,提高人们对无偿献血政策和知识的知晓水平,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开展对无偿献血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采血机构和供血机构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2]。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行为干预和信息传播,树立健康观念,帮助群体和个人掌握卫生保健知识,自愿采纳有利于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教育过程与活动[3]。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仅有助于献血者主动参与与配合,促进其身心健康,还能通过其亲身体会宣传《献血法》,普及献血相关政策和知识,提高人们无偿献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4]。本研究选取韶关市中心血站于近年来的献血者纳入研究,探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韶关市中心血站1 120例献血者的资料状况,其中2020年1~2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前的)560例献血者为对照组,2020年3~4月(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后)的560例献血者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325例,女性235例;年龄20~53岁,平均(40.2±3.4)岁;小学及以下学历53例,初高中学历38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22例。对照组中男性319例,女性241例;年龄22~49岁,平均(39.1±2.7)岁;小学及以下学历58例,初高中学历37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26例。排除无自觉症状的慢性病者。两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现场献血过程中仅进行常规局限、单一、泛化的健康宣传教育,主要在献血前后,嘱咐献血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简单健康宣教。献血中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献血反应,及时回答献血者问题,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献血过程中给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
1.2.2.1 健康教育 ①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和知识的培训,并在培训后进行相应的考核。②对献血者进行现场教育,献血前,将人体血液生理知识、国家相关无偿献血政策、献血前准备、献血条件、献血时配合、献血知识、献血后常见不适反应、注意事项以及发生相关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预防等健康教育内容印制成册,分发给献血者阅读,由护士视情况进行集体教育或个别指导;献血时,献血者躺上采血床后,护理人员询问其准备情况以及相关献血知识掌握情况,并在献血过程中进行相应的配合指导,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献血反应,及时回答献血者问题,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及时采取护理措施;献血后及时、正确指导献血者按压针眼,告知其血站咨询电话,并告知献血后的运动、饮食,鼓励献血者与亲友分享献血经历以及再次献血间隔时间等。在献血者献血时面对面进行献血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并了解其对献血工作的看法。
1.2.2.2 健康促进 根据献血者体征信息、血液情况等给予相应健康建议,如献血者腰围偏大、体质量偏高,应建议其减少淀粉及动植物脂肪的摄入,并进行适当运动,提升身体健康机能。
1.3 观察指标 现场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后,采用现场问答调查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无偿献血情况、无偿献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晓情况以及献血反应发生情况。
1.4 献血反应评定标准[5]轻度反应:呕吐、恶心、胸闷、面色苍白;中度反应:呕吐、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目眩、心悸;重度反应:呕吐、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目眩、心悸、意识障碍、神志模糊、血压下降、脉细速、心率不齐、心音低钝。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献血者的无偿献血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后,观察组献血者参加机采成分血和一次献血400 mL的人数则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的无偿献血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献血者的无偿献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晓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后,观察组献血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愿与亲友分享献血经历以及愿意再次献血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的无偿献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晓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后,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3.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国家和地区、家庭与个人共同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树立健康观念,改进和增强人们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6]。大量调查显示,大部分献血者参加献血活动的动机较为复杂,有周围压力、社会压力的从众心理,也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甚至还有好奇[7],因此在献血前对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各不相同,对相关无偿献血政策和血液安全意识也缺乏了解[8]。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献血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献血知识的知晓水平有显著提升[9]。本研究中,对献血者无偿献血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现,献血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且愿与亲友分享献血经历以及愿意再次献血的人数也显著增加,这将有助于献血者更充分了解无偿献血的利弊、贡献,减少献血恐惧心理,提高再次献血率以及整体献血率。同时,通过献血过程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献血者参加机采成分血和一次献血400 mL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4.64%、48.04%,均明显高于仅行健康教育献血者的3.39%、17.50%,这可能是因为通过一次献血能知晓机采成分血和单次献血400 mL的意义,体会到“无损己身,捐血救人”的感受,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碍健康,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因此,强化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有助于提高人们无偿献血意识,消除恐惧,对普及、宣传无偿献血对社会、个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献血过程中护理人员服务和技术均是献血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因为精神因素引发献血反应占80%左右[10-11]。有研究报道,再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首次献血者,且医疗卫生人员献血反应发生率较其他职业者明显更低[12-13]。本研究中,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献血者轻、中、重度献血反应发生率及总献血反应发生率(1.79%、1.43%、0.71%、3.93%)均显著低于未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献血者(6.79%、6.07%、4.64%、17.50%),说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明显消除献血者恐惧和顾虑心理,改善献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呕吐、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目眩、心悸、意识障碍、神志模糊、血压下降、脉细速、心率不齐、心音低钝等,稳定情绪,提升机体整体健康水平[14],且护理人员在献血过程中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献血反应,及时回答献血者问题,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及时采取护理措施等也可以有效分散献血者注意力,营造出一个轻松的献血氛围[1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宣传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由于献血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更有利于献血工作的开展,且相关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各学科综合知识,提高施教技巧和水平,提高自身整体技能和素质。此外,在条件允许和支持的情况下,可适当扩大健康教育的形式,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并巩固宣传的效果,增加献血者知识储备,提升健康意识。
综上,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够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程度和发生率,增强人们无偿献血意识,提高再次献血率,保障用血者安全、献血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