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辉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小学数学教学也是这样的。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为现代的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服务,所以必须要合理创设有效情境。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学生的必修课。众所周知,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必须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主动学习,也不会主动研究问题。而与其他学科相比之下,数学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经常会觉得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进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合理制定教学方式,比如: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必须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阶段,学生年级较小,很难在课堂上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加强学习和思想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数学思维逻辑,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发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各个击破。并且,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另外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举例教学展开数学课堂设计:“同学们,小华和小李都喜欢体育,他们约好到超市购买体育用品。”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投影插图的方式,“如果你们有问题的话,可以大胆提出来的,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跟着一起计算。”然后,导出将该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尝试着编出7与8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根据生活实际案例,将教学内容和生活案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知识时,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不断的更新,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尽量不要采用题海战术,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削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需要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法,鼓励学生开展游戏化学习,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使学生有很多思路,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时,应该与学生多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设活泼立体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时存在学习方法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设问题情境,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可以找到且解决问题,而且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有意义的思维活动,灵活运用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对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探究,进而将数学问题正确解答,了解数学知识,加强数学技能。
比如:对“圆的周长”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将正方形和长方形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答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自己试着计算一下。”这时,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正方形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继续提出问题:“现在你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那么你们知道圆的周长应该怎么计算吗?”这时学生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怎么计算。接着,教师说:“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圆的周长,这样你们就可以知道圆的周长究竟如何计算。”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原本是结合生活经验的认知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可以从生活当中仔细观察,得到灵感和启发,找到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数学问题,以正确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爭取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对“百分率”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关于植树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可以亲身体验,了解树木的存活率。并且,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有关百分率,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讲讲。这时,很多学生都举手回答,“出米率、发芽率以及出勤率。”接着,教师结合及格率,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而且向学生提问“乘以100%的原因是什么?此百分数有什么表示?”利用该方法,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
五、合理创设操作情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理念有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学会创设各种实践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制作出来,使学生了解思维方式,使自身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知识,必须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事实上,仅仅是教学手段而已,所以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教学情境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并不是关注情境的本身。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充分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教学条件等。要确保每个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都是非常有利的,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亲自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应该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参与各种实践,进而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参考文献:
[1]邓剑清.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82+88.
[2]姜双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20(2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