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艺宁
摘 要:2019年,Vlog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逐渐被媒体广泛使用于时政新闻报道中。在此背景下,时政新闻Vlog中的出镜记者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央视记者康辉、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香港文汇报记者凯雷关注度较高。这些记者虽个人风格各异,但报道策略存在共通之处,如善于设置“副话题新闻”、采用人格化表达的叙事策略、使用第一人称的话语风格、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等。本文对出镜记者的报道策略及其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Vlog;出镜记者;时政新闻;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8-00-02
Vlog(Video blog)即视频播客,通过记录者第一视角,用平等、日常口语化的生活语态记录生活,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已经高达6.48亿。随着数字传输技术的进步、视频制作门槛的不断降低、观众对个性化视频表达方式的需求涌现,Vlog的形式被逐渐使用于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这也意味着传统新闻业面临着一次新的颠覆。
2019年,各大媒体纷纷作出尝试,如两会期间,中国日报推出《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央视推出《我的上会Vlog》;习近平出访希腊及参与金砖五国峰会期间,央视推出《康辉的Vlog》等。与此相伴,时政新闻Vlog中的出镜记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带领观众了解和走近新闻事件,并与观众展开对话,从而使得新闻更具互动性、亲和感和沉浸感。
基于此,本文将对时政新闻Vlog中的出镜记者群体进行研究,重点选取2019年较为成功的Vlog出镜记者及其作品为样本,分析他们采用Vlog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采用的策略。
一、Vlog出镜记者的报道策略
(一)传播内容:设置“副话题新闻”
在报道重大时政新闻之时,传统媒体多聚焦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强调权威性和即时性。即使随着传播形式的不断革新,直播、H5、动画等形式被逐渐采用,但时政新闻报道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与观众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情感距离。而Vlog的主题则走进“幕后”,对新闻热点进行补充。它关注“副话题新闻”,即围绕热点展开的、核心主题以外延伸而来的热点周边新闻。Vlog出镜记者通过报道新闻现场幕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等,不但能够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并且能够达到补充、丰富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及细节的效果。
(二)叙事策略:人格化表达
“在媒介生态发生改变的今天,新闻的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叙事方式以及叙事风格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叙事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媒介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传统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真实人格往往被职业角色所取代,这要求他们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契合受众眼中标准、权威、客观的形象。而在Vlog中,记者的叙事策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拥有更广阔的个性表达空间,“人格真实”被放大,这促使他们将人格化的表达方式与新闻职业角色相结合,树立自己独特的人格标签。这意味着,Vlog记者可以在视频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其人格魅力成为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三)话语风格: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事,能通过自身具有的谦虚感,让新闻报道更易于贴近受众,同时能让受众感到足够的尊重。“相较于冷漠的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更具亲和力,它在吸引受众并建立亲切好感的印象中有着独特的润滑剂作用。”Vlog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记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形象,而是成为“探寻者”。以作者的视角来看事情的经过,将观众带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之中,镜头聚焦在记者本人、被采访者及采访环境等要素上,通过这种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真实还原事件原貌,同时营造在场感和代入感,使得观众能够“沉浸其中”。
(四)对话形式:即时互动
Vlog中的出镜记者大多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互动。第一,记者根据观众评论,选取关注度高的话题进行拍摄,或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观众发现自己的评论得到回应时,极有可能再次引发其互动热情,增强用户黏性;同时,还可能吸引新的用户关注。第二,记者间可以进行互动。如一位记者可以对另一位记者Vlog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包含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回应。记者间的话题联动,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话题影响力。
二、Vlog出镜记者及其作品分析
(一)CCTV記者康辉报道策略分析
围绕习近平主席赴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及访问希腊的外交事件,CCTV记者康辉共发布六期Vlog。据统计,康辉发布的六期Vlog播放量在微博端播放量高达近1000万。
1.颠覆传统主持人形象
在“康辉的Vlog”中,一直因新闻联播主持人身份而广为人知的记者康辉,一改往日台前正襟危坐的形象,首次带大家走进了他的生活,介绍出访记者的工作环境、化妆包、行李箱等细节,并且还在视频中让大家检验自己的“Vlog”发音是否有误,这种真实的人格化表达,颠覆了观众对新闻播音员“专业但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刻板印象,从而有利于拉近受众和记者之间的距离。
2.与观众及其他记者形成互动
在“康辉的Vlog”中,微博用户因康辉被多次抢镜而纷纷表示“心疼康辉”,于是康辉主动推出了抢镜合集,再次在微博上引发大量关注。在第一期的Vlog中,网友指出康辉将Vlog读错了,于是在第二期视频中,康辉大方回应自己的错误,并让网友检查自己新的发音是否正确。康辉由于在Vlog中及时反馈网友留言,在微博再一次引发大量讨论。
(二)中国日报彭译萱报道策略分析
彭译萱曾发布“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新青年新力量”等系列Vlog。“记者小彭”的Vlog在微博、微信及各大视频平台总播放量超过480万。
1.善于设置“副话题新闻”
中国日报社从“记者小彭”的视角出发,发布了“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在四期“两会Vlog”中,围绕两会着装要求、采访过程、爆款视频秘籍等副话题进行拍摄,这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类型丰富、角度多元的两会信息,还能通过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讨论与关注。
2.人格化表达展示个人魅力
在“新青年新力量”系列Vlog中,“记者小彭”会同访谈主人公一同体验对方的生活。拍摄过程中,“记者小彭”经常将自己和受访者置于同一画框中,这能够将“自己”拉入事件之中,以主观视角介入客观叙事,从而让观众感受这是具有创作者“小彭姐姐”个人特点和情感的视频。在结尾,“记者小彭”往往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观众谈论这次采访带给自己的体验和启示,这也会给观众面对面聊天之感,从而引发观众对于深度访谈主题的思考。
(三)香港文汇报记者凯雷报道策略分析
两会期间,香港文汇报记者凯雷在其个人微博账号(@凯雷)上发布系列Vlog,其中单个视频播放量最高达到67万。
1.从采访经历中介绍两会
作为从业多年的资深记者,凯雷的Vlog多提及其过去的采访细节,用生动性与趣味性兼具的采访故事,吸引受众注意力。如其Vlog提到自己参加福建省长发布会的经历,进而介绍“两会点名官独家秘籍”;讲述自己在饮水机前采访部长的经历,进而普及两会茶杯变迁。
2.通过私人账号与观众进行直接互动
与上述两位记者通过媒体官方微博账号发布Vlog不同,凯雷将视频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微博账号上。在其发布的Vlog微博下,凯雷通过回复用户评论及在评论区留言补充自己的观点的形式,和用户进行互动。如用户王冰汝评论在“两会茶杯里的故事,乘喝茶之机采访部长秘籍”视频下评论“凯雷哥你跑两会一天要上多少次厕所,厕所门口堵人也是可以的。”凯雷玩笑式地回复道“哎呀提醒我,我再做一期去厕所的”。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Vlog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丰富报道内容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而时政新闻Vlog中的出镜记者,也在不断尝试改进报道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看到Vlog对时政新闻报道产生的积极影响时,如何处理可能存在的新闻过度娱乐化与表演化、忽视打造个人品牌等问题,则是记者们未来应认真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葛亮.視频博客报道重大时政新闻的特点与局限[J].青年记者, 2019(12):65-66.
[2]谈华伟.移动资讯直播出镜记者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9 (18):63-64.
[3]盛毅韬.短视频分享应用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J].新闻世界, 2014(07):187-188.
[4]吴洪莉,刘梦娇.VLOG:短视频下一个爆发点——基于B站的热门Vlog视频内容生产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5]周勇,倪乐融,李潇潇.“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信息认知、情感感知与态度意向的实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