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与传播力塑造

2020-09-03 02:16曲锋
传媒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传播力转型数字化

曲锋

摘 要:数字化传播时代,作为人文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中国社科学术期刊面临巨大的数字化转型压力,运营模式变革缓慢,服务理念相对滞后,人才和技术上的短板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转型步伐。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社科学术期刊不仅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嵌入,还要提升期刊传播的内生动力,强化知识服务运营理念,丰富产品形态,着力完善人才理念,积极向互联网运营模式转变,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8-00-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形态得到重构,阅读量与影响力稳步攀升,使用环境高效便捷,纵观国内期刊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只有认清数字化传播的本质,找准出发点和着力点,社科期刊数字化转型方能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数字化转型缺乏动力,传播效能有待发掘

作为重要的知识载体,社科学术期刊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期刊不仅要有学术担当,更要履行好知识传播的使命。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数字出版列为新兴产业,提出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从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社科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多种管理体制并存,在传播领域缺乏内生动力。部分期刊对于数字化传播的认知尚停留在刊载内容的源数据处理和网络资源共享方面,在运营、管理和出版模式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传播价值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社科学术期刊的电子出版推行缓慢,电子期刊尚未普及,期刊网站、公众号虽日渐兴起,但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掣肘,传播效用远不及大型期刊数据库。读者在使用数据平台过程中以分篇下载为主,期刊的品牌效应难以发挥,特色办刊理念无法有效体现,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领域的“存在感”明显下降。

(二)知识服务理念滞后,交互式传播发展缓慢

近年来,出版业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目前,社科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在传播过程中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速度较慢,知识服务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知识服务对象相比,社科学术期刊更为重视期刊评价体系和转载机构的偏好,成为期刊评价标准的积极传导者,与学者关切和学界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学术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交互式传播发展缓慢,与大众社交媒体缺乏联动,传播环境相对封闭,服务对象没有得到进一步扩展,信息资源浪费依然严重。

(三)技术应用不充分,阅读体验还有很大提升空間

洞悉数字化传播时代受众的需求变化是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线性传播向交互式传播转变的关键环节。在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实践中,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提高出版效率、控制传播成本以及提供便捷的使用环境上,数字产品形式略显单一,以纸质期刊的图文转换为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信息内容与纸刊基本一致,数字化传播的技术优势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与生活类、时尚类期刊相比,社科学术期刊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度还不高,视频、音频、数据集等媒体技术应用偏少,与大众传媒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阅读体验提升缓慢,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阅读需求。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配置短板亟待补齐

新形势下,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突出的社科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还需兼备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市场营销理念,这对于期刊的人才建设是一项重大挑战。重内容轻传播是当前社科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应地,人才建设方面重学术轻出版现象凸显。目前,很多社科学术期刊仍作为“教辅” “科辅”机构,分属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期刊主管单位也不会将办刊作为主职主业,同时期刊还要承受来自期刊评价体系的压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社科学术期刊不得不将有限的人、财、物力投入到学者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近年来,不少学术期刊纷纷提出打造学者型编辑队伍的建设目标,忽视技术和营销人才的培养,造成人员配置上的结构性失调。技术编辑、出版营销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制约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发挥。

三、数字化传播条件下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塑造

(一)优化利益分配,积极向互联网运营模式转变

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传播价值的实现,提高期刊订阅、期刊数据库收益同期刊社之间的关联度。国家社科期刊资助体系也要兼顾传播效能的实现,向传播终端倾斜。优化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使之成为传播力快速提升的驱动力,强化社科学术期刊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普及电子出版和电子期刊,促进学术资源重组,实现学术生产、传播一体化,推动传统的期刊运营模式向互联网方式转变。不断激发期刊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创新,探索传播模式,丰富传播技巧,围绕用户群体搞好市场运营,以多样的传播手段确保期刊品牌效应和特色化办刊理念的实现。

(二)以服务促融合,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社科学术期刊应建立以学术共同体为中心的知识服务体系,着力实现知识服务的价值共创。一方面要对现有期刊网站与公众号等传播资源进行整合、串联,打造属于学术圈的“社交平台”,推动期刊、作者与读者三者关系的重构。借助平台和线上线下的互动,激活学术信息的二次传播和后续传播,准确把握学界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多元信息需求,实现信息的开放共享,将知识传播推向更深层次。另一方面要加快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加强与大众社交平台的互动是扩展服务对象、提升社会影响力最为有效的手段。社会科学中的诸多学科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党政机关和高学历人群均是知识服务的潜在对象。学术期刊要从快速阅读、浅阅读、移动阅读入手,提升对碎片化信息的利用水平,将分散的专业知识服务产品组织起来,满足读者全新的阅读方式和个性化服务需求,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体系。

(三)丰富产品形态,着力体现数字化传播特征

对信息资源进行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已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期刊论文的表现形式,运用媒体技术将田野调查、调研访谈、重要文献、数据集等科研信息进行数字化编辑处理,不仅可以让理论表述更为严谨、直观,同时还能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效率,降低认知负荷。发挥数字化传播更及时、更精准、更广泛的特点,运用期刊网站、电子邮件等传播技术,面向全社会推送知识信息和学术进展,变被动检索为主动推送,更大限度地发挥知识信息的指导作用,激发对社科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对知识信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彰显学术研究的社会性本质,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四)完善人才建设,补齐期刊数字化传播短板

新形势下,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创新与期刊出版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力塑造的关键,同样也是人才建设的努力方向。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力的塑造终究要依靠专业化人才体系来实现,人才建设理念的革新同样关系到期刊出版强国的建设。在人员结构上,社科学术期刊应重点向数字传播人才倾斜,加大媒体技术和市场营销人员的比重;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提升期刊编辑的传播素养,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出版业务、精通数字化传播理论、具备市场营销理念的学者化编辑,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此外,对于一些技术难度高,劳动密集类的出版传播工作,期刊社还可以采取劳务外包形式对人才队伍进行合理补充,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长足进步,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处于“融媒体” “互联网+”时代,社科学术期刊需要顺应潮流,在运营模式、服务理念、传播形态上深入探索,在学术信息的多维度、立体式开发上下功夫,融合新媒体,运用新技术,让学术期刊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承载更为高质量、多样化的学术信息,为多元化市场推广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龚紫钰.学术期刊共同体:内涵特征、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李媛.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1).

猜你喜欢
传播力转型数字化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