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

2016-08-11 08:11沈杏
新闻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突发事件人文关怀

沈杏

【摘要】现代电视新闻生产中,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重要环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出镜记者作为“现场”与“观众”的中介,应缩短现场与观众的距离,做到反应迅速、逻辑严密、语言规范,同时不失人文关怀。

【关键词】突发事件;出镜记者;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机,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国电视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从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直被视为“现场报道的灵魂”,“电视直播报道中的眼”,作为突发现场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叙述者,出镜记者拉近了观众与现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和形象性”[1]。同时出镜记者的报道,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

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13年“4·20”四川雅安芦山大地震,2014的MH370失联客机和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出现了一批如水均益、张泉灵、陈晓楠、蒋林等优秀的出镜记者。他们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过人的采访能力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然而,我国出镜记者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会出现记者因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不高导致报道失误的现象。

突发事件有着突发性、直接性、即时性的特点,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要求比一般新闻事件更高更严格。作为观众在突发事件现场的眼睛,以及现场报道信息的把关人,出镜记者更加应该注重报道策略和报道技巧的提高。

一、做足访前准备,提高现场反应能力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在瞬间。出镜记者接到新闻线索和采访任务后,应该迅速反应,在赶赴报道地点的过程中,抓紧时间对事故报道相关的内容与资料进行准备工作。“在进行采访活动前应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面对时间紧迫的新闻事件也应尽可能地事先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和现状。”[2]

当出镜记者到达突发事件发生的现场之后,应该迅速判断现场情况决定报道内容。在现场做到灵活转换话锋,对突发情况进行补救。[3] 2015年8月13日《新闻1+1天津:“危险”的爆炸!》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连线距离爆炸核心现场1.3公里现场记者蒋林,连线过程中蒋林身后突现火光:

白岩松:对不起稍微要等一下,马上我们要继续连线在前方的蒋林,他身后的这种情况,有所变化,蒋林究竟后面的是火,还是其他的什么信息发生变化了吗?

蒋林:好的,只能够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描述一下我最新看到的一个情况……

面对现场突发的情况与主持人的询问,蒋林迅速且有针对性地作出应答,以详细的环境描述、理性的语言表达呈现镜头外的现场,并给出有效的现场情况和背景信息,体现了一个专业出镜记者出色的反应力。

二、注重叙事逻辑,规范报道语言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是以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和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出镜记者要通过对时局形势的描绘、评价与提问,力图还原现场或者力图带领观众身临其境。[4]由于现场报道连线时间有限,出镜记者为了在短时间之内将现场还原给观众,必须将自己所掌握到的与现场有关的细节进行富有逻辑性的梳理,删除无效信息、突出重要信息,并形成具有故事性的语言要素传达给观众。出镜记者的叙事语言的内在逻辑,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突发事件的背景以及现场情况。

同时,出镜记者的报道,是将口头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出镜记者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信息,摄像机镜头和电视通讯技术完成大众传播。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之中,出镜记者通过语言、声音进行的口头传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应该选择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平稳的语速,有条理并流畅地报道整个新闻事件。

2008年汶川地震,张泉灵在报道通往汶川213国道道路抢修现场时,是这样进行报道的:

通往汶川有四条陆路,最希望快点打通的就是成都经都江堰通往汶川的213国道……但事实上如果你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你就看到道路到这儿就完全中止了,就是我身后的这一块儿。事实上它不是我们像通往北川的路上的一些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的山体垮塌下来。根据工程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个聚集了大概10000方的土量,而现在像这样的挖掘机,每小时不断地工作只能挖掉30方,计算一下需要300多个小时,也就是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把这一段的土方完全地挖走。

这段报道一气呵成,没有一句废话。“如果你从都江堰车行20分钟,你就……”的句式使用,给观众极大的现场感。同时这段报道中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路面塌方土量),同时也将数字进行换算,给观众以更直观的表达。

三、重视现场细节,巧用对比手段

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现场的把握,不仅仅在于整体环境的介绍,应该注意洞察现场的细节,以小见大。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央视派出的出镜记者中有部分记者是这样开始报道的,“大家好,我是××,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有一片废墟……”在震区现场,废墟随处可见,这样的报道画面对于现场的呈现几乎没有太多意义。而德阳汉旺大钟停摆在14点28分的钟楼、青川寂静的东河口地震遗址、映秀漩口中学废墟等等具体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更为深刻地感受灾情的严重,并体会到灾难给人们带去的伤痛,直击观众的内心。

出镜记者在报道事件时,不仅仅要报道事件的发生,更要向观众汇报事件的发展情况,出镜记者要学会使用对比手段,具体形象地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中,蒋林通过对镜头的有效引导,向观众清晰地解释了火灾的变化情况。在电视画面中,蒋林有序地请导播切换两个不同时间段对火灾中心地区的航拍画面,通过画面中明火点的消失,烟雾颜色变淡雾区变小,向观众准确又形象地传达了火灾中心地段灾情得到控制的信号。

四、克制个人情绪,注重人文关怀

出镜记者的责任是通过电视荧屏传递出受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信息。如果偏离了这条主线,在报道中情感“泛滥”,会造成新闻事件价值缩水。所以,出镜记者对情绪控制力既要避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刻板生硬,也要避免沉迷于现场气氛而不知所云。[5]在对汶川地震灾害的现场报道中,张泉灵以一个职业记者的专业态度,以极强的克制和隐忍,给观众呈现了最理性和最有效的新闻报道。她曾经说,虽然地震现场给她带来极大的情感冲击,但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她需要专业,需要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当然,记者除了职业角色,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采访过程中,也允许有适当的情感流露。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直播节目中,出镜记者李小萌在采访一位家园被毁却坚持回家的老大爷时,被老大爷的一句“让你们操心了”感动,在镜头前掩面而哭。虽然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她作为普通人的真情令人动容。在采访中,记者合理且适度的情感流露,会增加采访中的人文关怀,加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出镜记者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报道的成功,同时也不能一味追求完成报道而忽略人文关怀。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意味着一些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侵害,记者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受害者的心理,进行不恰当的提问。出镜记者应该对“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以及“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点”“噱头”而丧失对人性的关怀。

在现代电视新闻生产中,出镜记者是重要的一道环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出镜记者作为“现场”与“观众”的中介,应该努力缩短现场与观众的距离。作为“正在现场”的出镜记者,有责任准确、清晰、尽可能全面地将现场呈现于观众眼前,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掌握出镜报道的技巧,为观众呈现最生动真实的事件真相。

注释:

[1]徐秋霞.SNG直播中出镜记者角色研究[D].兰州大学,2014.

[2]樊晓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提高现场能力[N].科学导报,2015-05-12.

[3]翟延峰.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出镜记者素养研究[D].河南大学,2008.

[4]王甲.出镜记者角色失调现象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9):59+166.

[5]李一慧.出镜记者该如何在现场报道?[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5):104.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突发事件人文关怀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