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晓轶
【摘 要】时政新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除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观点立场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党报唯有把时政新闻办成独具时代新意和地方特色的新闻品牌,历经从形式到内容的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才能冲出网络等新媒体层层围堵,真正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地方党报独树一帜的看点、卖点和亮点。
【关键词】时政新闻 创新 突破 策划力 预见性
如果把地方党报比喻成一棵传播社会正能量、宣扬时代主旋律和放飞中国梦的“消息树”,那么时政新闻就是深入生活沃土里的“根”,更是地方党报传媒的精髓所在、优势所在及特色所在。唯有根深方能叶茂,地方党报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时政新闻能否推陈出新,真正成为吸引读者眼球、抢占传媒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党报唯有把时政新闻办成独具时代新意和地方特色的新闻品牌,才能冲出网络等新媒体层层围堵,重新寻回受众、赢回市场,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高高在上”才是祸首
如今的受众更关注网络新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读者正悄悄流失,一些党报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直追,有的地方党报先后开办了电子版面、创办新闻网以求自救,但结果还是收效甚微、辉煌难续。为什么?因为单就新闻报道的质量而言未提升,所谓改革只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罢了。其实受众喜闻乐见、普遍关注的时政新闻因采访门槛高、审查程序严等客观因素成为党报等传统媒体独享的题材“蛋糕”,而这一资源性优势被地方党报利用得如何?历年召开的党报读者恳谈会上的群众发言给出了答案:“时政新闻写法老套,内容千篇一律”;“翻开报纸一、二版实在没啥看头儿,不是工作会议就是领导讲话”;“看不进去,时政新闻里官话套话太多,还有各种数据太枯燥”……总之高高在上、板着脸孔说教是时政新闻可读性差、不受读者欢迎的罪魁祸首。造成这一弊病的固然有新闻渠道单一、宣传口径统一、报道形式划一等客观因素,但时政记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畏难情绪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等人为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并完全可以逆转的主导源。所谓事在人为,作为党报的时政记者完全可以在做好常规性报道的同时,跳出领导活动,跑到会场外、深入到群众中去抓新闻,用脚底板去跑新闻,而不是局限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去拼凑新闻。党报时政记者要耐住性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和放开胆子,进田间、坐坑头儿、钻进巷子去关注老百姓的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报道解读政策信息、焦点问题,彻底改变浮在表面、蜻蜓点水般不扎实的采访作风。只有历经从形式到内容的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党报的时政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独树一帜的看点、卖点和亮点。
“接地气儿”才有温度
有人说时政新闻是枯燥而冰冷的,笔者实难苟同,反倒觉得时政新闻本应是鲜活而温暖的。为什么?因为大到国家宏观政策,小到部门具体举措,上到经济走势,下到社情民意,每条每款每桩每件无不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到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生活各个领域,岂会有人漠不关心?!但为什么有些时政新闻就是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呢?究其根本就是其从形式到内容均是不接地气儿的,不是生硬说教就是干瘪枯燥的材料堆砌,自然不受读者青睐。
那么什么样的时政新闻才称得上是接地气儿的?就内容而言,越是宏观的政策法规越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微观落点;就形式而言,越是严谨规范的会议素材越要用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去呈现……虽时隔几年,但至今回想起那篇“浙江省委书记因马云迟到承诺五年治堵”新闻报道仍是堪称经典、值得借鉴。其作者并没有按常规程式化手法报道当年的那场民营企业峰会,而是抓住会场上的一个花絮:参会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因遇堵迟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出面为此道歉并作出五年治堵的承诺。这一时政新闻报道十分讨巧,虽着眼于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大背景,但却从马云迟到的突发小事件切入,带出浙江省在治理城市拥堵方面态度坚决这一政治主题,既利用名人效应成功吸引关注,又满足了配合宣传省委领导工作的政治需求;既有应时应景的动态报道,又给后续的深入报道做足铺垫,可谓以小见大、一箭双雕的新闻佳作。
本着学习借鉴的态度,笔者近年来在时政新闻的求新求变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有几篇稿件在省级以上的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不仅提升了自身业务水平,也使得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和服务性在实际工作中得以体现,可谓受益匪浅。近年来抚顺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项目年”的要求部署,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如果按常规手法很容易沦为工作总结式空泛报道,本着大局着眼、小处入手的创新原则,笔者选取了市长葛海鹰亲自带队赴京一事切入,在有限的篇幅中着重描述了招商活动中市长拿出航拍资料亲任讲解员、两三天时间里夜以继日地会见了50余人次等细节,以白描手法用生动的现场画面代替了材料堆砌的空泛,以动态事例牵出了抚顺招商引资取得长足进展的大命题,既有政治内容的正面宣传,但又不失灵动鲜活的文字描述,使读者更易于接受而不觉得直白生硬。
总之,时政新闻“接地气儿”就是要有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就是在事件中彰显人性关怀、在人物勾勒中反映事件的可感性,就是要通俗易懂,就是要在看似冰冷的政策条文中彰显出隐于背后的有温度的人文情怀来。
“生了根儿”才显力量
根深叶茂才会成为参天大树。时政新闻若失去了报道的深度也就没有了力度,必如植根浅土的树般风吹即倒、过目即忘,引不起读者的共鸣,自然也谈不上什么社会影响力。
时政报道的深度依赖于记者的事先预见性和严密的策划力。每年都有些大型活动和重要会议,如果本着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常规打法去报道,虽然能没有疏漏、四平八稳完成宣传报道任务,但却没有什么深意和力度。如果想时政新闻叫得响,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社会反馈,那么组合拳远比单击一拳有力度得多。这就要求记者有预见性,依靠日常新闻素材的累积做好提前量,围绕全市工作中心这一主线精心周密地策划出一系列的新闻报道,把大型活动的来龙去脉、重要会议的前因后果及背景意义说全说透。
时政报道的深度体现在事件关联性上。就像参天大树必是盘根错节的一样,一件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一定与其他事件存在必然关联。比如一年一度的打假维权行动,这其中制假售假的商家固然罪不可恕,但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淡薄、媒体广告见利忘义的助纣为虐就脱得了干系吗?!可见有深度的时政新闻报道必然涉及到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如果新闻延展性不强的话势必有失偏颇,那么在新闻舆论导向的营造上也难成大势。
时政报道的深度有利于党报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如果时政新闻不能针砭时弊、扶正祛邪,不敢碰硬地进行批评报道,缺少辣味儿一味唱赞歌,那么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舆论监督作用更是沦为一纸空谈。只有敢于讲真话、善于申张正义,有效引导舆论,党报才能凝聚民心,才能传递正能量,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才会日益加强。
(作者单位:抚顺日报社)
【参考文献】
[1] 雷平 论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J] ,《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01期,11页;[2]小编 《浙江省委书记致歉马云 并承诺五年治堵》 新浪网 2012年12月27日;[3]邵晓毅 《市长葛海鹰率队赴京争取国家部委支持 招商引资推进项目》,抚顺日报,2016年2月26日(头版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