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冰
【摘 要】沂蒙红色音乐见证了山东地区革命与建设的全过程,为山东人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鉴于此,依托沂蒙红色音乐对山东高校学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本文则将从“激发学生创造力”以及“寓教于乐”的角度切入,来浅析依托沂蒙红色音乐对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沂蒙红色音乐;山东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101-02
沂蒙老区见证了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革命的光辉历程,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诸多英模人物。而且,在歌颂英雄、鼓舞革命斗志的过程中,沂蒙老区也演化成了红色音乐的摇篮。
一、音乐中传唱的沂蒙精神
早在抗战时期,老区革命根据地就已开始飘扬《沂蒙山小调》的悠扬旋律,不仅歌颂了老区壮美的大好河山,而且也鼓舞了革命军民拿起枪杆,保卫胜利果实,守住这片属于人民的大好河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革命政权已从沂蒙老区扩展到了整个中国境内,对于沂蒙精神的传颂也得到了有效的彰顯和强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也推动以沂蒙老区为题材的音乐创作进入了快车道,相继涌现了诸如李堂全和任世成等人创作的《沂蒙山区好地方》,朝中、金西等人创作的《我的家乡沂蒙山》等经典沂蒙红歌,用音符诠释了那个时代火热的革命信念。
而随着1963年电影《红日》的上映,一曲《谁不说咱家乡好》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并在44年后的2007年,作为“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的31首歌曲之一,重新唱响于茫茫太空之中。而随后的文革时期,伴随着芭蕾舞剧《沂蒙颂》的公演,取材于沂蒙“红嫂”故事的《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迅速成了那个年代青年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红色曲目,并在44年之后伴随着电影《芳华》的公映,再一次为年轻人群所熟悉,并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成为传唱不衰、铭刻着一代人青春记忆的经典乐章。当然除了歌曲之外,以沂蒙老区为素材的器乐曲也并不鲜见。在文革特殊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沂河欢歌》《沂蒙山歌》,改革开放年代里为表现奋发斗志而创作的《沂蒙山抒怀》等笛曲,以及由山东本土音乐家刘庄谱写的《沂蒙民歌变奏曲》等钢琴曲,也通过颂扬沂蒙精神而扮美了当代乐坛,并成了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经典素材。
二、沂蒙红色音乐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探究
俗话说,音乐无国界。然而在现实中,音乐何止能够跨越国界,还能够跨越种族、民族和时代的隔阂,把多元的精神、文化带给欣赏、接受音乐的人们。所以,借助音乐艺术来弘扬沂蒙红色文化,正是推动高校学子传承、发展沂蒙精神的一条捷径。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选取艺术专业学子为对象,来探析依托音乐艺术推动沂蒙精神在山东高校中传承、弘扬与发展的策略。由于受到时代、地理区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仅靠单纯宣讲,是很难达成沂蒙精神教育之根本目标的。而音乐则天然具有“寓教于乐”的属性,流淌的音符能够激发高校学生的赤子情怀,为他们提供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以下,就将根据高校艺术专业各方向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分别阐述依托沂蒙红色音乐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音乐专业学生
相对其他方向的艺术生来说,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沂蒙红色音乐更加具备专业的敏感性,他们会更多地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去分析、把握所接触到的沂蒙红色音乐。所以,要依托沂蒙红色音乐来对音乐专业生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其创造力方面。具体来说,可在对其开展必要的沂蒙红色音乐唱、奏教学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其利用沂蒙红色音乐的调式、节奏、旋律等元素,创编反映沂蒙老区当前风貌的新曲目、新节目。比如,对于声乐专业学生来说,教师可引导其自编自唱反映沂蒙老区生产、生活状况的新歌,乃至采取沂蒙老区生活素材,来创编相关的音乐剧;对于钢琴等器乐方向的学生,则可着力引导其借鉴沂蒙红色音乐的调式、节奏、旋律等元素加以创新发展,创编反映沂蒙老区民众精神新风貌的器乐曲作品。待上述新曲目、新节目创编完成之后,则可在教师引导下,自行演唱、演奏、排演,并将唱、奏、演视频上传到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端,接受网友的评判并从中汲取艺术经验。利用上述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其在自己创造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感悟沂蒙精神的内涵,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以创造促感悟”的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舞蹈专业学生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以舞蹈专业学生对于沂蒙红色音乐也具备相当的专业敏感性。针对这一点,就需要相关教师因势利导,依托沂蒙红色音乐,秉持“寓教于乐”原则,从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对舞蹈专业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点拨指导。比如,首先引领舞蹈专业的学生熟悉沂蒙红色音乐的节奏、调式、旋律等元素,将其与舞蹈动作的节奏型、呼吸型以及短句组合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赴沂蒙山区采风考察,摄录并学习当地的民间舞蹈。田野采风归来后,则由教师与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提出创意,写出反映沂蒙老区新人、新风、新貌的艺术台本。接下来依托此台本,采取以音乐为主导的编舞技法来创编反映沂蒙老区新风貌的舞蹈作品或小舞剧,并投放到新媒体网络端供网友欣赏、评论,以此来积累艺术经验。这样,依托沂蒙红色音乐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编舞蹈节目,则同样能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深化其对于沂蒙精神的理解,收到“寓教于乐”的生动效果。
(三)美术专业学生
这里所说的美术专业学生,涵盖了绘画、雕塑、艺术设计、书法等各相关方向的高校学子。相比音乐、舞蹈等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专业学生同音乐的距离较远,对沂蒙红色音乐基本不具备专业的敏感性。鉴于此,教师可首先依托沂蒙红色音乐对其开展一定的乐理知识及演唱技法的教学活动,引导其初步感悟沂蒙红色音乐之美。而后,借鉴“通感”的原理,组织音乐专业学生唱、奏、演出自身所创作的音乐曲目或音乐剧节目,由美术专业学生进行观摩欣赏。以此来从“音画相通”的角度激发美术生的创作灵感,促使其绘出反映沂蒙老区新风貌的艺术佳作,达到以音乐促进美术创作的效果。这样,在沂蒙红色音乐的激励之下,美术专业学生同样能够通过自主动手来深入感悟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最终收获“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革命年代发轫并传承、流淌至今的沂蒙红色音乐,为山东人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食粮。而在今天,奏响沂蒙音乐、传承沂蒙精神则又成了时代赋予山东民众的光荣使命。作为山东大地明日的文化建设接班人,山东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在传承与发展沂蒙红色音乐、继承并发扬沂蒙精神方面责无旁贷。然而,要传承发扬沂蒙老区的红色音乐和斗争精神,并不能采取填鸭注入的方式强迫学生去被动接受。而应根据新时代高校学子的特点,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指引学生依托沂蒙红色精神展开一系列的创造活动,在激发其创新意识的同时通过艺术实践来深入感悟沂蒙精神的深厚内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方能保障依托沂蒙红色音乐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收获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宇.沂蒙老区红色音乐文化特性及产业路径分析[J].戏剧之家,2019(01).
[2]张小雨.沂蒙老区地方传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临沂河东区小学为例[J].戏剧之家,2019(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沂蒙精神在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9CYMJ20)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方 冰(1971-),男,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