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军
与本文中的“懒”对应的就是教学中老师的“勤”。文章不是反对老师的勤奋,而是心痛老师因勤奋而致的疾痛,反对老师的太勤奋;试图从另一区域找出一条相对轻松的教学之路。
一、老师太勤奋的两种极端情形
教学如同养花,太勤或太懒都不行;只有摸学生的需求规律,并按规律给予协助,才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种情形是没有掌握学生成长的需求规律,老师的勤就会盲目和无的放矢。更极端的情形是,老师越忙,就会致使所带班级的教学和管理越乱,如讲课毫无目的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班级管理标准的朝令夕改…学生跟不上老师天马行空的思路,学生没有一个可以遵守的班级规则,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第二种情形是老师有一定的逻辑,班级管理也一直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老师事无巨细,对学生的事大包大揽,有的甚至越俎代庖,真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但学生却丧失了主动探索的精神,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并从此养成了依靠被动等待的习惯。
第三种情形是老师太懒,在其位不谋其政,心思不在教学班级及同学的学习上,反而整天关注自己的私事,教学“出工不出力”,彻底失去老师的尊严及课堂上的话语权,属于误人子弟型老师。
二、老师“偷懒”的真正含义
这儿所说的偷懒,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及主导地位,少讲课,少发表高见,少放ppt,少写板书;让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结论,养成技能。这看似老师偷懒了,轻松了,背后是老师付出的更多艰辛,课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甚至每个学生的一切;要了解课堂内容,明确课堂内容在整个教材、章节中的地位,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要预案每个学生可能的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要设计自己的课堂形象、内容呈现形式;等等……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评价,成功的有哪些方面,失败的有哪些,下次再讲同样的内容有哪些好的想法……因此,讲台上每一分钟的偷懒,每一分钟的精彩,对应着台下十分钟百分钟甚至千分钟的付出。
这样做的老师,在开始时是无比费心忙碌的(只是他的忙碌很少人能看到),好在随着教学积累的丰富,各种手段的驾轻就熟,教学就会越来越轻松,而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老师在课堂上也就真正的懒了起来。
三、老师偷懒的策略
提高课堂上讲课的针对性,可以大幅度缩短老师的讲课时间:老师要不断提高估计学生自我学习课堂内容所遇到的难点的准确性的本领,就班级学生普遍遇到的难点,进行高效的讲解指点,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私下指点。经过不断练习,老师对学生学习难点的估计会越来越准确。
把难题踢向学生:不仅能把老师从讲课中解放出来,还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群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开思路,你锣我鼓,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学生中。不过,解决后,要及时记录评价并反思。
为提高教学技艺,老师要善于偷师:老师没有必要对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自己闭门苦思冥想,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高超的教课技巧,正随着互联网铺天盖地般的袭来,老师要善于借鉴,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只要对改进班级教学有用的我就拿来……省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四、老师偷懒的具体做法就是“三少两多”
少講:既精讲,有针对性地讲。老师避免赘言唠叨,言简意赅地将学生课堂内容学习的共有难点讲透。难点是老师需要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的共有难点。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个别人遇到的个别难点,最好是交给同班级的学生来解决或老师个别解决。
少写:设问式等辅助性板书,是新教改中老师比较喜欢用的板书形式。它来源于老师对整个课堂内容的完全把握及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彻底了解,字少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放ppt:是指ppt的文件要小,一堂课用课件不超过10张幻灯片,且每张幻灯片的内容要提纲式的精练。至于幻灯片的内容主要有课堂讲课提纲或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课堂内容展示。
多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借用微信聊天软件,完成对学生的认知调查;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借助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考试或调查分析;当然,也可借助现代的教育平台,让学生事先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或让落下进度的同学补课。
多积累:凡是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老师都要注意积累。如好的教材、好的教案、好的教法、好的演示、好的教具、好的例题……要分门别类存放,并不断去粗取精,注重把功夫多下在平时,在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出事半功倍之效。
老师课堂上的这种偷懒,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及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助于学生养成信息(知识)的获取、加工及应用能力,以便形成学生终身获益的自学能力,满足将来需要面对的不同岗位的不同能力需求,值得广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