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东 王崇倡 朱磊 单常艳
本文为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 L18DSZ025);201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辅导员学术团队”重点团队项目
【摘 要】 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第一课堂无法实现对所有毕业要求强支撑,需要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补充,但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并未纳入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活动目标宏观,考核标准不明确,无法对毕业要求形成有效地支撑。针对上述问题,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按照课程的要求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构建;测绘类
引言
2018年以來,教育部大力倡导本科专业质量建设,积极推进专业的三级认证工作,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三级认证的最高标准,该认证是对高校开设的工科专业进行的资格认证,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目前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之一,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于1989年发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我国自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达到国际认可,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突破。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达成评价,认证的关键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达到专业认可的目标要求。其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等七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毕业要求中列出了12项标准,分别是: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
在认证标准中,明确了12项毕业要求的具体内涵,即: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和覆盖。“明确”是指专业应当准确描述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并通过指标点分解明晰毕业要求的内涵;“公开”是指毕业要求应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固定渠道予以公开,并通过研讨、宣讲和解读等方式使师生知晓并具有一致的理解;“可衡量”是指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够获得毕业要求所描述的能力(可落实),且该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其达成情况(可评价);“支撑”是指专业毕业要求对学生相关能力的描述,应能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覆盖”是指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在广度上应能完全覆盖标准中12条毕业要求所涉及的内容,描述的学生能力在程度上应不低于12项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测绘类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升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各高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工作,期中作者所在单位的测绘工程专业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9年接受了专业组进校考查,通过对三次工程认证申报材料地准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反馈意见以及对其他高校专业认证材料的梳理,发现在测绘类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是从“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7项毕业标准来看,第一课堂单独无法达到对毕业要求的强支撑,需要第二课堂提供补充支撑,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升毕业要求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强化毕业要求中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对上述7项毕业要求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协同效果差,学校或学院内部没有顶层设计方案。第二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确,多数以文体、社团活动为主,未主动将活动融入进第一课堂;活动整体不具有系统性,未能将第二课堂实施项目写入专业培养方案中,未做到对毕业要求的“明确”和“支撑”;第二课堂活动考核不清晰、目标达成不能量化,未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活动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工作体系;科技学术活动学生参与率不高,达不到标准中要求的“可衡量”和“覆盖”。
二、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构建
为解决工程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所在单位构建了基于工程认证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基于工程认证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是在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基础上,系统考虑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建设,整体设计与工程认证相匹配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将第二课堂课程纳入毕业要求支撑矩阵,按专业认证要求建设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实现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开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制定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记录、评价、量化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最终能呈现成果,将第二课堂课程结果纳入毕业要求支撑计算,最终实现对12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一)构建基于OBE理念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
以OBE教育理念为导向,顶层设计基于成果导向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教学、协同实施、协同学习效果评价,整体设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见右栏)。
每学年分析每名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同时分析课程指标点支撑毕业要求矩阵达成情况,并将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课程对每项毕业要求的支撑达成情况,对于课程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度<70%的指标点,反向设计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并通过学院团委组织开展实施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并在一学年后重新统计分析每名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将达成情况反馈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学生本人,并根据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学院及时修订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二)构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如图2所示见右栏)是用课程的形式规划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要求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方式,用科学的方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课程项目以12项具体毕业要求为引导,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安排,借鉴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对每项开展的活动制定教学大纲,配备师资力量,规范教学过程,完善考核方式,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共同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
图1 基于OBE理念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
图2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部分截图)
(三)构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评价体系
1.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评价体系以科学地评价标准为依据,突出客观性、写实性、价值性、简便性。对每项课程项目设定学分和学时,按照学期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认证,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真实客观地记录,生成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成绩单。
2.根据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记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进行描述性评价,形成评价报告,生成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成绩单,与第一课堂成绩单共同纳入学生个人档案,为用人单位招聘、选人提供规范性、具有公信力的参考依据。
3.运用大数据技术,每学期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科学评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情况、支撑毕业要求情况,动态调整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促进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活动支撑毕业要求的完善与迭代。
4.将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评价体系与现行的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体系有面融合,合理利用“学生修满相应素质拓展学分”才能达到毕业条件这一要求,将设计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体系,每学年对学生获得相应课程学分进行统计。
(四)构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实施保障体系
构建由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企业专家、校友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实施保障体系。辅导员是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理解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掌握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内涵,认识到能力训练和品德养成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的科学性、必要性,从被动地、分散地教育向主动地、协同地教育转变;合理运用班导师的专业权威,共同参与课程项目设计并负责具体项目的开展与评价;任课教师根据第一课堂对毕业要求强支撑程度,明确第二课堂支撑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企业专家、校友就毕业生相关能力素质提供情况反馈,并提供实习、实践、合作教育基地。
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一)解决了第一课堂无法对“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 7项毕业要求强支撑的问题
此前,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测绘类专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12条毕业要求分解成多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用3-5门第一课堂课程支撑,经过一个教育周期,统计每名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经过系统分析,总结出第一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对12条毕业要求中的前5项进行强支撑,对后7项要求无法达到强支撑,基于此,学院整体反向设计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对后7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用2-3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支撑,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评价,效果良好。
(二)解决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毕业要求支撑协同效果差的问题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第一课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弱,制定了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清单,并针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清单中的每项活动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大纲,将第二课堂实施项目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支撑毕业要求。在准备2019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申报材料过程中,对2015级的每名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有效弥补了在第一课堂学习中的不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毕业要求支撑协同效果好。
(三)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对毕业要求支撑不明确、考核不清晰、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
针对每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制定了《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实施方案》即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教学大纲,在方案中,明确了每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目标、内容、开展时间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第二课堂活动整体具有系统性,做到对毕业要求的“明确”和“支撑”;《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实施方案》中第二课堂活动考核清晰、规定了目标达成量化标准,建立健全了第二课堂活动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工作体系,达到标准要求中“可衡量”;目前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积极性高,达到标准中要求的“覆盖”。
四、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第二课堂工作内容、评价机制及师资保障体系,是在落实教育部提倡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大力推进三级认证的相关工作要求,也是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是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根本体现。在各高校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国家战略背景下,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实效,逐步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凝心聚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我国高校八百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N].人民日报,2018 - 06 -14.
[2] 刘珥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3] 孙晓娟.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
[4]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5] 林建.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 -19.
【作者简介】
徐子东(1977—),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