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与其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联系的。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人际关系宿舍中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本案例中的学生由于青少年时期受挫导致自卑,出现消极情绪,人际交往方式不当,经过心理咨询和帮扶,该学生心理状况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人际交往;自卑;案例报告
一、个案信息
小林,高职院校2019届毕业班学生,女,长相清秀,在双职工家庭长大,独生子女。小学时期学习成绩和文体活动都是班级佼佼者,还是班长,因犯错被班主任当众撤职;中学时期成绩一落千丈,因为性格敏感,不自信导致交友困难,总认为大家背后议论自己;进入大学后,发现优秀的同学很多,自己各方面都不突出,更加沮丧,加之第一次住校,与宿舍同学相处总有摩擦,关系紧张,因为怕被孤立,总是刻意讨好大家,很好说话,基本不拒绝别人的请求。但是身边的人依旧不愿意与她成为知心好友,小林很苦恼,明明自己很热情,什么都替别人着想,但怎么还是和同学们相处不好,想要一个人躲起来。
二、个案概念化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有调查显示,5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一般,对人际交往能力不满意占25%,有10%的同学对于交往竟然不知所措。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但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会产生各种问题。一旦在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并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通过对小林案例的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混乱,情绪管理不当
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中的青春晚期(18-22岁),此时的心理危机是角色混乱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出现“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和“现实我”。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积极倾向,表现为强烈关心自我的发展,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经常问自己,“我究竟是怎样的人,我在周围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自我同一性没有发展好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容易陷入角色混乱,产生种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愤怒等。有的学生情绪起伏过大并容易被破坏,这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常常会出现因情绪波动大而引起宿舍关系紧张,导致别人误解的情况。
(二)家庭教育和引导方式不当
阿德勒在弗洛伊德创建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上不断丰富人格理论内涵。阿德勒在探索人格成因上,关注点集中在于教养有关的方式上。阿德勒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人格。他认为,有两类父母行为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父母给孩子过多地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小林父母溺爱行为,在小林情绪压抑时没有正确引导,未能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信念。
(三)成长过渡期缺少独立性
学生进入新的环境,远离家乡,大学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独立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这时很多人会表现出不安和焦虑,大学要求学习有较高的自觉性,且周边优秀的人太多,大学的师生关系也不比中学亲密,学生的心理距离会加剧孤独感。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学习人际交往,所以学生会对人际交往理解偏差。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人格形成、探索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校园到社会,完成社会化任务的过渡时期。当代大学生中不少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与别人交往中,理所应当认为别人应该有和自己相同的感受,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情绪波动。
三、咨询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依据
运用SCL-90和EPQ作为量表对小林进行心理评估,小林属于轻度焦虑,但是她能够积极寻求帮助,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跟家长、班干部和小林舍友详细沟通后,针对小林日常表现和实际心理状况制定方案。
(二)咨询目标
引导小林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地了解别人,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学会用幽默的技巧化解人际关系尴尬场面。帮助小林重新树立自信,设定学习和生活目标。
(三)咨询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咨询:充分尊重小林,认真聆听小林说的所有信息,并做记录。以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和小林聊一聊她中小学时期的经历,为避免学生紧张或者有顾虑,也可先分享自身学生时期趣事,拉近距离,便于学生敞开心扉。提起小林在大学期间让人印象深刻的正面事件,向学生传达老师和同学是很关注小林的。此次咨询旨在跟小林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其相关信息,并鼓励她愿意积极求助的行为。
第二次咨询:本次咨询主动引导小林谈及在家中时父母是如何教导自己的,通过解读父母的溺爱行为向小林传递自己已经是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要学会独立。鼓励小林,人成长要先学会自立才能学会自律,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即将进入社会,要尽快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日常生活打理,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学会遵从自己内心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鼓励小林和家长开诚布公谈话。
第三次咨询:帮助小林正确认识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根据认知领悟疗法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些看法是错误的,特别是对那时同学和朋友的误解。比如说,因为被撤职和成绩不好,同学们背后议论,但是还有很多真心的朋友一直在身边,可是小林因为自己的敏感多疑而忽略了。美国心理学家巴巴内尔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被迫戴上友善的面具,然而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明确告诉小林,交朋友的前提绝对不是迷失自我,人成长的过程中是要学会拒绝的,当刻意讨好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真诚。不要害怕自己有缺点,也不要害怕被人议论。出丑效应也说,才能平庸不会受人倾慕,相反完全没有缺点的人也不一定讨人喜歡,最讨人喜欢的反而是精明且有小缺点的人。鼓励小林养成独立的性格,要明确人际交往的原则,关注自己的内心,以诚待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并鼓励她尝试和以前的好朋友重新建立联系,也主动和舍友谈心。
第四次咨询:重塑自信。小林因为日积月累的事情和情绪导致不自信,帮助小林找回自信。让小林明确知道,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极其珍贵和特别的。让小林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三件最骄傲的事情,增加自信感。要求小林在上课时主动挑前面的位子坐,睁大眼睛,正视别人,昂首挺胸,快步行走;鼓励小林在班会发言,参加班级演讲比赛,参加校园书法大赛,帮助小林增加成功的体验。
第五次咨询:本次咨询为团体辅导。组织小林宿舍的同学一起进行心理团体活动,活动后请他们挨个发表内心真实感受,学会分享,鼓励她们平时要进一步了解对方,体谅对方。并推荐她们全宿舍成员一起看电影《中国合伙人》,在电影中体会如何自强自立,如何珍惜友情。
第六次咨询:在最后一次咨询时,听取小林近期的变化和之前给她的建议是否落实,落实情况如何。再给予小林一些毕业后就业或者升学的建议,要求小林用足够的知识理论充实自己,强大内心,丰富精神世界。鼓励小林相信自己,保持乐观,学会尊重自己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四)咨询效果
进行心理咨询后,小林首先能够明确自身是有很多优点,也敢于释放内心,自信心有所提高,而且漸渐融入集体,父母也给了小林一定的自我空间,培养她的独立自主能力。但是关于小林情绪方面的管理和自我认知的成熟度上还需继续关注。
四、结语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学生内心变得宽容,善于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让学生建立和谐的自我同一性,学会合作。在学生进入大学,接触到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同一个宿舍学生之间经历磨合期,根据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会使人形成一种特殊心理定式和情绪定式,由此把交往对象尚未显露出来的个人品质也归属于他,而不管这个人是否真的具备这些品质。第一印象深刻会形成一种“成见”,以后改变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包括人际交往内容,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当前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在某个意义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同时也肩负重要的责任,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工作者和辅导员、班主任要持续提高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其一是向身边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学习实践经验和处理技巧,学习到的内容可能是片段性的,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吸收;其二是系统的学习,阅读相关书籍,阅读从辅导员实际工作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现实工作相结合,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云玲,王蓓.知非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 赛里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洪兰 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3] 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梁凤华,段锦云.社会面子意识、冲突处理策略与人际关系满意度[J]. 心理学探新,2018(06).
[5] 张彩霞. “90后”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02).
【作者简介】
路雨彤(1989.01—),山西壶关人,硕士研究生,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