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良
【摘 要】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关键,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思想,更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复杂,尤其是一些问题更是变化多端,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能够简化所学内容,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 数学思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思想对数学学科意义重大。抽象的数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因此,教师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思考探究,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完成新知的内化,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一、渗入分类思想,活跃学生学习思维
很多数学问题是比较复杂多变的,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一味地机械记忆,很难掌握其中的奥秘。由此,教师需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数学思想中的分类讨论思想能够成功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有序化、简单化,教师要巧妙开发利用这一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已知方程m2x2+(2m+1)x+1=0有实根,求m的取值范围。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纷纷进入思考探究中,但大部分学生都只想到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内容,根据Δ≥0的知识来得出最后的结果。很显然,学生忽略了一种情况,这也间接说明学生缺乏分类讨论思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类讨论这一数学问题,第一种情况是当m2=0时,此方程式将不再是二次方程,而是变为一元一次方程,而这一方程也恰好有一个解,符合题意。第二种情况当m2≠0时,按照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内容来思考。学生这样分类讨论,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渗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渗入数形结合思想,促使学生有效思考
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渗入,能够使数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更便于学生思考分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探究新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发现直接向学生灌输,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于是,教师渗入数形结合思想,将数学知识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函数y=x的图像,然后又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函数y=2x、y=3x、y=4x的图像,并让学生观察当y=kx中的“k”越大时,图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发现,“k”的值越大,图像越陡。随后,教师又在这一坐标系中画出了函数y=-x、y=-2x、y=-3x的图像,并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学生也通过观察这些直观的图像,对一次函数的知识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内容。
教师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形更好地分析思考,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渗入整体思想,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整体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思考。很多时候,一些数学知识之间都是有着一定联系的,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实际上都可以简化处理。而整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它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具体学习内容,适当引入整体数学思想,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多项式乘多项式”时,教师发现如果直接讲解,学生会感到很困惑。于是,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整体数学思想方法来学习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a(b+c)=?”学生根据自己之前所学的单项式乘多项式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随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问题:“(a+b)(c+d)=?”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a+b)看成一个整体,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了自主探究。学生将“a+b”看成一个整体,计算得出(a+b)(c+d)=(a+b)c+(a+b)d,这时学生发现又出现了两个单项式乘多項式的式子。随后,学生继续利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知识计算分析,并从最后结果中寻找其中的规律,学生也从中掌握了求解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整体数学思想方法思考数学问题,整理思路,使得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易懂,更利于学生掌握与发展。
总之,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学习数学并不能只寻求于简单的知识结构,更要注重其精髓、内涵。教师在数学学习中要更多地在课堂中渗入数学思想,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增添学生学习技巧,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