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艺芝
【摘 要】近年来,受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高校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阐述相关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现状,尝试分析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教师该如何去做及怎样去做,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创产品;教学实践;产品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164-02
王受之先生曾说过:“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学生用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很快能够接受市场的挑战,才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产品设计课程在开设的早期需搭建形式各样的教学实践平台,并将科技、制造业、产业文化发展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的新常态要求下,产品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创新。市场文创产业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开设有产品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明确学科发展的专业方向最为重要,从实际出发,查漏补缺,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优秀的设计作品和它背后的文化底蕴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现任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会长厉无畏先生曾针对文创产业的发展提到:“我国丰富的民间、民俗、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充满了文化魅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藏,同时也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其观点表明发展文创产业的关键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发,只有尊重好传统、认识好传统,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
一、瓶颈与困难
万事万物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时,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瓶颈”。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有成功的案例,但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过或多或少的瓶颈。笔者进行了梳理,如下: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实践性项目,无法“落地”。在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队伍年轻化,多是刚走出校园、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毕业生,缺乏相关的训练及工作实践经验。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教学的时候,他们多是以自拟的虚题展开教学,而使得课程缺乏实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实际所需有所偏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
(二)教学模式老旧,结构难以细化。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实施方面也缺乏贯通性和衔接性,难以保证教学的细化,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开展,教学效果也不佳。
(三)照搬国外的教学体系。在很多国人的心里,都认为“洋”的东西比国产的东西要好,教学体系亦是如此,在某些方面几乎全盘抄袭。
二、产品设计课程的改革创新
笔者认为淘汰陈旧的教学方法,协调纯教学模式与设计思维训练之间的比重,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可行性方案有三:
(一)知识与技术的融合,递进式的学习模式
在学习产品设计课程时,学生对视觉的掌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思维和视觉方法是课程成功的關键。视觉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先天的视觉天赋外,更多的是依靠后天的视觉训练。通过观察图形、内部架构、外形等的构成方法,把握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性,从而培养视觉能力。在理解产品、观察产品的同时,还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看待产品设计的设计思维,以及探讨产品设计的艺术水平和确定产品设计的评判标准。重视学科知识积累,展开跨年级、跨专业的开放式联合教学,这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种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过程,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同一专业的学习者就犹如一个池子里的鱼,若不与池子外的鱼展开交流,就无法得知池外的深浅,从而导致思想固化。展开这种交叉式学习,还能活跃学生思维,产生递进式的学习效果。
所谓递进式的学习,是指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不仅只是了解产品本身的文化特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等都应有所了解。例如笔者在进行擂茶产品设计时,在了解擂茶文化特点的同时,还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如其来源、故事传说等等(图一)。层层递进,一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所以,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开设,不能只对设计产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创新,还应当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产品的本质是将文化通过艺术的手法传播给他人,只有对产品背后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后,才能达到设计的目的。
(二)独特的表达形式,协调外部与内部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品来源于生活,作用于市场。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曾把“美”形容为一种竞争力,他认为一个物种,构成“美”的前提,就是拥有其他物种所无法替代的属性。不言而喻,现阶段面对竞争激烈的产品设计市场,如何让自己的设计站稳脚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寻求美的“特殊性”,将美学思想带入产品设计中,会让产品的创意与实践属性充分展现出来。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而言,表达出产品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而寻求合适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不是用单一的视觉思维去分析现有的事物,这样会导致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整体性。笔者结合当下的产品市场及日常教学,得出的结论为——融入传统的美学思想,有利于传达出产品内涵。传统的美学思想,会整合原有的各种复杂的设计理念,另外传统的美学思想还会促使产品人文内涵、审美情趣的提升。
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大家几乎都只注重产品自身的设计及展现,而忽略了与外部环境的融合。产品本身与产品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才能体现美感,文创产品也是如此,在进行产品内部结构设计的同时,也应注重产品与外部环境的融合。目前,在高校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产品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依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文化创意产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三)项目式教学法的引入
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W.H.Kilpatrick)首创了“项目式教学法”,他曾提到,项目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一种学习的最佳状态,也是一种有目的性且充满热情的学习方式。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教师及项目本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认识项目本身的意义。在我国,“项目式教学法”转化为“产、学、研”三部分,并结合实践研究,分为两个方面:1.有目的性的设计。学生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得出结论,将自己的创意作为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提案。2.模拟相关的项目实景,布置相关的项目要求。学生也需要进行第一方面提到的有目的性的设计,并进行提案,不同点在于此时的产品设计方案不会受限,而是可以突破项目本身,提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在对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满足两大要求:一是要符合岗位能力的要求,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及“项目式教学法”,依托高校内实训平台进行专业教学,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找寻解决的方案。
三、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也逐渐得到了发展,这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体现。从产品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来看,培养创新型产品设计人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从传统到新兴的变革道路是崎岖的,路虽艰险,但过后则是处处好风景。协调好产品、文化、情感之间的关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大道方是正确选择。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催生了经济市场与人才市场的新面貌,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站在一定的社会高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许江.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江南大学,2017,(05).
[2]高开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关系初探[J].包装世界,2016,(4):35-34.
[3]厉无畏.健全与完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14,(03):96-99.
[4]劉可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支点[J].学术交流,2012,(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