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四十年回眸

2020-08-31 15:05方达茂
戏剧之家 2020年23期

方达茂

【摘 要】从1975年至2019年,我在阳新采茶戏舞台上表演了44年,虽然舞台有冷暖,人生有起伏,但我始终坚持钻研琢磨,深刻体验,不遗余力地在戏曲表演上下苦功夫,在不同人物的塑造上敢于尝试与突破,最终也为采茶戏的艺术发展尽到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腊米树下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013-02

1975年,我被招入阳新县采茶戏剧团。在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我先后师承刘少卿、崔小牛、刑庭兰、贺美玲、王庆升等戏剧名家。毕业汇报演出时,在“基本功展示”和“唱功展示”环节中,我在《平原作战》中饰演赵永刚、在《磐石湾》中饰演陆长海、在《挡马》中饰演焦光普、在《三岔口》中饰演任堂会、在《宝莲灯》中饰演沉香。我在戏中担任较为重要的文武小生角色。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传统戏的恢复以及艺龄的增长,我同时担任了一些老生、武生和小生角色,如《站花墙》中的方坤、《巧团圆》中的张文达、《荞麦馍赶寿》中的徐文静,等等。同时也在一些戏中担任丑角,戏路逐渐变宽,功底逐步变得扎实。

1978年我在新创剧目《犁旗颂》中担任主角并在地区汇演中获奖之后, 近年来,又在省级获奖剧目《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布贴女》中担任了主要角色。2019年,我在现代阳新采茶戏《腊米树下》中扮演主角“刘爷爷”,该作品于2019年11月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受到现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我也荣获了优秀演员奖。

为了塑造好这些艺术形象,我整天泡在排练场,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深入钻研角色,琢磨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在采茶戏表演中努力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我想就我团2018年新创剧目《龙港秋夜》参加全国地方戏展演、湖北省第三届艺术节展演、第三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的情况,以及新创剧目《腊米树下》参加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的情况,谈谈自己塑造人物的心得体会。

一、《龙港秋夜》中的魏老财

大型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是以1934年秋为时代背景,以阳新县龙港镇为故事发生地而创作的一部红色题材剧目。该剧讲述的是在国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龙港小姑娘秋莲为救龙港游击队政委而主动参加革命,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我在剧中扮演国民党军官魏庆喜的父亲魏老财,一个还乡老财主。这是一个出场不多、唱腔较少、分量不轻的反面人物。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可是动了不少脑筋。为了刻画地主魏老财极其反动、极其凶恶与虚伪的本性,我努力在“阴”“抖”“僵”三个字上下功夫,并以此作为这一人物的表演基调。

(一)“阴”是魏老财这一人物凶狠贪婪的本性,但又藏头露尾,左顾右盼

魏老财一边喊着“一人通匪,全家连坐,一家窝藏,十家同祸”,一边又挥手枪杀游击队员;一边指示杀害游击队政委柯兰,一边又假惺惺地骂自己当国民党军官的儿子是“畜生”。为了刻画这个人物的阴暗内心,我在“手眼身法步”中做足了“眼”的文章。金丝眼镜挂在鼻尖上,常常以眼白视人。亮相时也多以表现人物眼中的阴损。过场戏虽然很短,台词也只有几句,但通过这样的表演,有力地体现了人物的“阴”。

(二)通过“抖”让观众一看便知,此人并非善类

通过“抖”,既刻画出人物对“打土豪、分田地”的不甘心,对分田分地的仇恨,又刻画出其在强大革命气势下,在千夫所指下,惶惶不可终日的窘境。在第三场戏上场时,这个时时发抖的地主老财,突然不抖了,而是急步窜出,贼眉鼠眼,以手扶眼镜左右观望,然后发问“怎么回事?”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心虚与心慌。继而,又开始了抖步。

(三)“僵”在中国戏曲传统表演技法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戏曲表演尤其要注重人物的“形”和“神”。为了刻画好魏老财这个人物,我在表演上做了一些处理,如扛肩、曲手,步法上采取快速半步一走,有时双跳步向前。如在第四场劝秋莲的一场戏中,我采取了花脸加小丑交替出现的表现手法,时而快时而慢的劝降节奏,再现了魏老财奸狡阴暗的心理。无论是假装威严的花脸,还是糖诱小孩的小丑;无论是快速冲击还是慢慢诱导,这一惊一乍的表演与亮相,始终突出一个“僵”字,从而披露了这个幕后操纵者的反动本质。由于我对角色的巧妙包装,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反面角色形象,致使许多熟悉我的人竟然都看不出是我扮演的这个角色。

二、《腊米树下》中的刘爷爷

现代小戏《腊米树下》讲述的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扶贫故事。一个因贫困而遗弃亲生女儿的父亲,因思念女儿而哭瞎了双眼。扶贫工作队年轻的女队长为腊米树的品种升级改良做了大量的工作,女队长即将离任,瞎子刘爷爷和自己的女儿相知却不能相认。我在剧中扮演瞎子刘爷爷,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对瞎子戏的理解与琢磨

瞎子在现代戏曲中亦不少见,如《王瞎子闹店》等。我按照何干青老前辈的指点,认真琢磨了这个人物的几个要点。一是形似。如何做到形似,我常常到立交桥下瞎子们聚集的地方认真观察,注意他们的外形与动作,揣摩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通过认真的观察体验,我终于掌握了瞎子的一些特征,为前期排练做好了准备。二是神似。掌握了瞎子的普通规律后就要依照剧本提示,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活动路线和重要特征。《腊米树下》中的刘爷爷因为贫困,遗弃了女儿而哭瞎的双眼,这是一个心理上受到严重创伤的老人。深切的思念,极度的失落,如何将此感受体现在人物外形上,从而达到神形合一,这是我突破的重点。我选择了带“休止符”的“竹篙探路”,还有带“休止符”的语言。自责、自卑、敏感,体现在他与她那一问即停、一言即止的交流方式上。自问自答、自言自语,成为了这个人物的行为特征。三是人物刻画。我将六个要点贯穿在舞台表演中。第一,瞎子失明以耳代目,偏头侧目。手扶在竹篙的齐眉处,以耳为探,以测听为主。第二,瞎子走路竹篙先行,每每起步之前先轻点竹篙。第三,眼瞎心静,思维敏捷,每每开言,不紧不慢,探到即止。第四,自言自语。如“只开花不结果,哎!”“襁褓之中,有一纸生辰八字。”“不,不,不,我是有罪之人啊。”第五,在想问题时,眉头往上皱,略显白眼。一现即收。第六,语言较为幽默。为了掩饰自己来访的真实目的,诙谐地说:“我们是邻居。”“山上的破庙不是被你拆了吗?”貌似无心的问答,却是有心的牵引,藏而不露。

(二)剧中人物关系处理之我见

剧本人物关系是一对父女。一个是扶贫对象刘爷爷,一个是扶贫工作队队长。在扶贫队长即将离开的前夜,二人经历了充满矛盾的由不相知到相知,又由相知到假装不相知的过程。为什么相知又要假装不相知?这就是在这个夏日月夜里所要演绎的剧情。

剧情在静夜里瞎子探路的竹篙声中展开。“刘爷爷,是你吗?”“是我。”“要走了?”“嗯,总算可以交差了。”“我……”“怎么啦?”“我们是邻居。”这些答非所问的台词,挑开了身世的面纱。“我也有个女儿。”“你也有个女儿?”“她也叫腊米。”刘爷爷撕心裂肺唱出了实情,使他们知道了彼此的关系。“姑娘,我该走啦。”“多想睁眼看腊米我的儿啊!”“偏偏我又看不清,什么也看不清。”双关呐喊,双关唱。表面上是哭瞎的双眼什么也看不清,而内心阐述的则是“若是要她认我这个父,她难堪来我不仁。”只好假装不相知,默默地扶着竹篙起身绝然离去。

(三)对唱腔的二度创作

因刘爷爷这个人物的心理历程较为复杂,所以唱腔也非常丰富。记得第一稿投排时,当时分管剧团工作的文体局副局长阮慧兰及一大批现场观众看完后,竟然泪流满面。该剧得到了观众以及领导的一致好评。这既是对我个人的夸奖,也是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特色的赞扬。本剧作曲陈大魏、陈受新两位老师在唱腔设计上花了心血,下了功夫,但作为主要演员,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我也不敢含糊。如唱段《可恨我》的第四句“月窝里只饿得地转天昏”、第六句“狠心肠为生路将她送与旁人”,还有第十句“襁褓中只留下她的生辰紙”,我在唱腔上进行了速度的处理。两小节渐慢至特慢,又变为原速,如此处理,将刘爷爷的忏悔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从1975年至2019年,我在阳新采茶戏舞台上表演了44年,虽然舞台有冷暖,人生有起伏,但我始终坚持钻研琢磨,深刻体验,不遗余力地在戏曲表演上下苦功夫,在不同人物的塑造上敢于尝试与突破,最终也为采茶戏的艺术发展尽到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今后我还要加快步伐,不懈努力,为阳新采茶戏这朵国家级“非遗”奇葩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