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亮
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村小教书。学校在一片稻田之间,上下两进小青瓦房,每进三间,六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入职时正是稻香四溢的季节,梧桐、暖阳、南归雁浸润在成熟的稻香里,满足了一个乡村女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所有梦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像中心校的新入职教师那样可以随时去听学校安排的师父的课,还可以随时缠着师父问这问那。
那时的骆志菊老师已经是全国优秀教师,时常在全区上示范课。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能够拜骆老师为师。
不在同一所学校,生活中也没有交集,我用小迷妹的眼神注视着满身光环的师父,可是除了在过年放假的时候到师父家向她汇报一下一年的工作,别的好像我也做不来什么。一切的转变是在我教毕业班的那一年。
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学校安排我带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毕业班。我既为得到学校信任而欣喜,又为肩上扛责任而担忧。我这是第一次在不是寒假的时候去请教师父。我问师父毕业班该怎么教,师父让我先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能有什么想法,一切都是懵懂的样子,说来说去也说不出什么名堂。师父拿出一摞她整理的六年级专项练习题单给我,说让我看看。我满心的疑惑,一说毕业班就做题,全国优秀教师难道也逃不脱这样的套路?
师父指着题单又问我有什么想法,我可不敢说出心里的嘀咕,只好闷不做声。师父说:“做题可不仅是做题,你仔细看这些列出来的专项,都是在小学六年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把题单给你,是让你思考在这一年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对六年来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如何安排这一年的新课教学和系统复习时间。有目标、有规划,才能把小学的最后一年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把知识做一个总结和梳理,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你还没有完整地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有一些年段的知识点和知识架构还不熟悉,这也是帮助你熟悉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一个办法,以后教这些年级时也能够心中有数。”听了师父的这番话,我才恍然大悟,练习可不仅仅是练习,这里头名堂多着呢!于是,我满心欢喜地带着师父给的法宝,去迎接自己的第一个毕业班。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不仅完成了合格率100%的要求,优秀率也超目标完成。这是一件发生在十七八年前的事情,那时师父还没有工作室,跨校学习的理念也还没有提出,但却体现了她现在常跟我们提到的跨校学习“三看”理念中的“从思考的维度看”理念。她曾经说:“看到别的学校、别的教师工作的方式,不要忙着评论,要认真思考他们这样做的背景、缘由、目的,然后思考这样做妥帖与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这是解决当时当地问题的好方法,那我们就要学习,不仅学习方法,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提出来大家讨论,不仅对兄弟学校有利,对自己也有帮助。”
因为这次关于毕业班的交流,我和师父的沟通多了起来。第二年的春天,我有机会上一节全市的公开课,师父帮我听课、磨课,带我去请教专家,我的课终于能躋身全市的现场课堂展示,展示的学校正是师父工作的学校。课堂教学按我的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优秀得出乎我的预料,一个问题出来,几乎不需留出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就已经是小手林立。课上完后,我不禁找到师父吐槽:“这个班的教师是不是因为学生要上市级公开课提前给学生预教了课文?课堂看起来好不真实喔!”师父当时没有说什么,后来有一天,她把当时借班的教师介绍给我认识,我委婉地向她提出了当时的疑问。她说自己并没有给学生提前预教课文,只是按要求让学生预习了课文。我怀疑她说了谎,师父却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呢?”我说:“这一节课我在我们学校试上过好几次,问题是我研读了课文、分析了学情认真设计的,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很清晰的,学生是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的,应该不存在脱口而出的情况!”“那你分析的是谁的学情?”师父又问。是的,我分析的是自己班级的学情,自己学校的学情。
师父告诉我,这个班的语文教师很有教学经验,学生家长的整体素质也较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同年级中是拔尖的,所以在课堂上我针对普通农村学生学情设计的教学对他们来说要容易一些,也怪她没有提醒到我。但如果在课堂上已经发现了问题,也可以及时调整课堂设计,这就是考教师的应变能力了!现在看起来,这就是师父常跟我们谈到的在跨校学习中要善于“用对比的眼光看待问题”。现在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我们跨校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呈现结果,都促使我们要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盲从。要学会将不同学校的问题对比着看,分析后选择适合的解决方式。这是教育思路的拓宽。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到区教育科工作,不再做一线教师。师父提醒我,做了行政工作也不要丢了自己的专业,毕竟自己是一名教师,何况还是在教育科工作。于是,在师父的鼓励下我参加了那一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去熟悉学生的时候,班上的学生显得腼腆而羞涩,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思维和想象都不够开阔,我有了掩藏不住的焦虑。师父说:“现在我们的工作室壮大了,你有很多师弟师妹来自全市不同的学校,跨校学习研究将是我们这个团队不容忽视的研究方向。你是一个肯动脑筋、沉得住气又见过各种公开课场面的人,怎么会忘记用发展的理念看问题了?”师父的话说得我有些不好意思,我又沉下心来进一步分析学情:这个班的学生虽然腼腆但他们也更单纯,要鼓励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虽然他们对城市不熟悉,但他们对农村的景物耳熟能详,我应该更换课堂预设的场景;至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我这次到这里来应该带给大家的东西……公开课的铃声终于响了,教室里坐满了来听课的老师。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徜徉在语文课的海洋中,贴近学情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虽然只是一堂并不精致的随堂课,但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碰撞出的火花,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与他们相处的坦然与放松……让我再次感受到为人师的美好!
从思考的维度看,用对比的眼光看,持发现的理念看!虽然我从未和师父一起共过事,但在她跨校学习理念的引领下我一天天成长。不觉之间,师父已经当了我20年的师父。我从结婚生子到了当年拜师时师父的那个年龄,师父也儿女成才已经当上奶奶了。我教女儿唤师父作“老姨”。老,是因为从师徒关系来说师父是长辈,是我的引路人,是值得我尊敬的人;姨,是因为在教育的尝试、探讨和研究中,师父更像一个年轻人,充满了干劲,充满了新思维和新理念。
20年过去了,稻花香里校园依旧美好,我依旧是师父的小迷妹,不一样的只是我会毫无顾忌地挽起师父的手同她说笑着走进这片稻花香里!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教育科)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