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校学习”的沃土上绽放“趣点语文”的芬芳

2020-08-31 14:58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教师

本刊记者

记者:骆校长,我看到您的工作室门口悬挂着“成都市名师工作室”“新都区名师工作室”“成都市职工创新工作室”“新都区党员名师工作室”四块熠熠生辉的牌子,能首先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室的情况吗?

骆志菊:“骆志菊名师工作室”是在2012年12月成立的成都市首批35个名师工作室之一,后来在2014年1月、2014年4月、2016年7月又陆续成立了另外三个工作室。随着“四室”的陆续成立,工作室从最初的来自5区14校的21名骨干教师形成了如今的100余人的三级帮扶格局。我们工作室的座右铭是“桂生高岭,莲出渌波;品必高洁,名自久远”。工作室的定位就是要“努力打造共建、共享、共进、共荣的跨校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借助工作室平台,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由跨校教师个人或群体自愿结合,以平等互利成长为目标,形成共建、共享、共进、共荣的合作体。这一共同体是以共同愿景为前景,以制度建成为保障,以组织建设为条件,以真实教学情境为主要内容,以核心成员为带动互相帮扶,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多种形式的跨校学习共同体。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工作室的成员来自5区14校,在实际的情况中,肯定面临学校不同、成员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方式不同等诸多问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骆志菊: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如何让不同学校的百余名教师在我们工作室的平台都有所成长,这也是我们工作室正在研究的省级课题——“名师工作室背景下小学教师跨校学习的实践研究”。首先,我们创新了团队的组织模式,选取了三种类型的教师:20名优秀型教师为核心成员,40名成熟型教师为骨干成员,60名新手型教师为三级帮扶成员,组建成20个团队。(如下页图1)

以核心成员组成的20个师徒团队,实行师徒团队牵头导师负责制,牵头导师按照研修计划,组织师徒团队成员开展系列研修活动,根据师徒团队实际,主动承担并策划组织本师徒团队的主题性强的团队研修活动,锻炼牵头导师的策划、组织、指导、协调等能力,不断提高牵头导师的执行力。在具体的师徒团队活动的运作中,牵头导师创造性地落实工作室领衔人的思想,激发师徒团队内驱力,有效调动师徒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师徒团队以及整个研究团队的品质。

记者:在具体的团队活动中,你们又是如何开展跨校学习研究的呢?

骆志菊:我们的活动主要是以20个团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跨校学习的组织形式,以网络学习、主题式研修、团队会诊、读书沙龙、课题研究等为跨校学习的学习形式。

比如我们的线上网络学习,是以自媒体聚焦主题的形式为主,其主要流程是:策划者主题发布—组织在线讨论主题—点评、研修总结。成员聚焦一个主题,通过交流、探讨与主题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成员之间经验分享,促进成员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教师团队的力量提升整体教学能力。我们的各个小组团队还会分享读书心得、视频评课、交流心得,弥补了跨校学习时间与空间的不足。

线下的跨校学习主要采用了这样几种模式:(1)团队会诊课堂观察诊断式跨校学习模式。

(2)主题设计课例研讨式跨校学习模式。(3)菜单式跨校学习模式。(4)读书沙龙分享式跨校学习模式。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沟通,能加深成员之间的情感,增强学习的愉悦性,让成员们在团队融洽的氛围里提高专业素养。2018年,我们充分利用團队研修的优势,先后组织了55次主题跨校研修活动。2019年,我们整合20个小团队的教学思想,开展团队合作研修活动,鼓励团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又开展了44次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记者:你们开展的跨校活动非常丰富,在每一次活动中,你们研究的点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呢?

骆志菊:在每一次跨校学习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主要围绕着“趣点语文”来进行。说到“趣点”,我首先得说说“点”。“点”的提出由来已久,找准练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人的口头禅。故“点”不是我的发明,更不是我们工作室的专利,但是此“点”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准确。关于“点”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如何找“点”设标?如何练“点”生效,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多年来也为此徘徊、疑惑,在摸索中前行。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给了我启发,我想它可以迁移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把“支点”理解成我们教学的训练点,“撬动地球”解读为“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把教学的一个年级、一个主题单元、一篇教材,甚至是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词语、句子、段落看作是一个“支点”,抓住这些“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抓“点”训练的过程(环节)中,我们采取灵活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训练多种能力就是“点”与“趣”的高度、有效融合。“点”是目标,“趣”是实现目标的运作过程,当然包括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手段。课堂上“点”愈明“趣”愈浓,“趣”愈浓“点”更明,“趣”“点”相融,课堂之“效”就会愈高。“效课堂”直接反馈出来的应该就是学生保持“愿学、乐学、善学、好学”的良好状态。这样的“点目标,趣过程,效课堂”是我们美好的愿景,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记者:那么在具体的跨校学习研究中,你们是如何体现“趣点语文”思想的?

骆志菊:我们工作室在跨校学习的研究中,紧紧围绕统编本教材使用过程中生发的热点、重点、疑难点、困惑点进行跨校学习小专题(主题)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体现出我们的“趣点语文”的思想,即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个角度,从“找点激趣”两大方面,从“解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点;教学设计,紧扣问题点;实际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点趣之间,趣点相连,定点而教,以趣促学”,让统编本教材的使用问题在“趣点语文”思想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记者:那么在文本解读中,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找准“点”激发“趣”呢?

骆志菊:“找点”与“激趣”两大方面,分别对应教学中的“解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点—教学设计,紧扣问题点—实际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三个层次,力求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如何“找点”——解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点

“找点”需要我们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剖析,再逐一进行取舍,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从读者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入手来进行文本的解读。简单来讲,从教师角度就是要与文本对话,从学生角度就是要与课标对话,这样我们才能明确和找准训练点,再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

我们通过抓点来进行训练,落实语用。一是抓年段特点——低段着重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练习用词的准确和句式的运用;中段要关注段落的结构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高段则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篇章的结构等方面学习。二是抓课后问题。三是抓“金钥匙”。四是抓文本体裁。五是抓文本“空白点”。六是抓文本的重点段落。通过这样几个方面的意识进行“点”的抓取,語文课就变得实在了许多。

2.如何“激趣”——教学设计,紧扣问题,组织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

“点”的确定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这就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际教学效果的呈现。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激趣”的过程。

(1)抓住主线,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是我们需要了解、掌握的,然后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相结合,感受与朗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学会学习。

(2)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兴趣。

如,在群文阅读中,采用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没有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流水账似的代表性作文,让学生通过打分的形式,对文章进行分析,从而明白应该怎样作文。然后教师再提供三篇不一样的文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少问少讲,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群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既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广阔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疑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智慧得以生成。

(3)多用鼓励,激发学生交流。

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从教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到引导学生去辩论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慢慢从禁锢到发散,对文本的解读也越来越透彻,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学习积极性增加了,思维更活跃了,表达更准确了,见解也更有深度了。

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更有兴趣。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或微笑,或赞赏,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时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孩子,你体会得真好!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们读书读得真好,不光读出了声音,还读出了感情!”“我要为你的学习方法点个赞!”“孩子,你会学以致用了!”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了互动学习、互相吸收,而交流的过程真实生动,思维得到了碰撞。

(4)区分课型,多途径寻趣。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激趣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课型文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实,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知识的多少决定了他在课堂中参与了多少,要想让知识更多地留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就要不断地刺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把教学点和激趣的途径有机整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以“点”激“趣”,以“趣”促“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记者:听了您这么多,我是否可以说您的工作室是“跨校学习”肥沃的土壤,而“趣点语文”则是盛开的鲜花?

骆志菊:可以这样说,在这肥沃的土壤上,我们成功创建了“1+N+X”“室·团”帮扶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新的教师发展范式。在“趣点语文”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先后开展活动几百次,成员们撰写论文已超百万字,百余篇获得市级以上论文等级奖,在各种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短短几年,工作室已经培养出市级名优教师20余人、区级优秀教师30余人,成功实现了“以优带优,优上更优”的培养目标,充分诠释着“守望初心,教育无悔,生命留痕”的教育信念。

记者:跨校学习,“趣点语文”,师生共长,绽放精彩。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教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