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繁 何清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推动人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审美品味的重要方法,而诗歌又是有效的审美教育途径。本文立足李白诗歌,以美育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李白诗歌的美育价值,并探讨李白诗歌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李白诗歌 美育价值 教学策略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诗歌教学又是有效的审美教育途径,而李白诗歌是中国诗歌的奇葩,在李白诗歌中发掘美育的价值,进而探索李白诗歌的教学策略,对推动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白诗歌教学现状
1.教学目的应试化,忽视能力培养
李白诗歌占据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考试中有关李白的诗歌鉴赏也是经常出现,所以学习李白诗歌慢慢变成只为应对考试,不会思考李白在写诗时不同写作心态。诗歌阅读赏析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阶段,机械背诵李白诗歌,强化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让学生对李白诗歌有系统化的认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模式化,忽视真切体验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对李白诗歌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的现象。一般的教学流程就是:解题——作者背景——逐句翻译——赏析情感。这样的教学内容严重割裂了李白诗歌的美感,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美,诗歌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对景物雄浑壮阔的描写值得人不断品味。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并且能够创造美。李白的人生际遇丰富且坎坷,这种在艰难地生活环境中用诗去抒发情绪,感慨人生,对现在充满压力和不满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方式。把李白诗歌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刻板化,忽视发展创新
教学方法刻板化有教师教的刻板,也有学生学的刻板。在实际课堂中,教师的教占据课堂的很大一部分,讨论时间学生也无法集中精力针对问题,在老师固定的教学方法教授下,学生对诗歌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李白诗歌的深入赏析,从更加深层的角度感受其中美的创造。比如可以借助图片,音乐等形式,也可以进行情景剧的排练,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发展创新,进而鼓励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也进行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李白诗歌的美育价值
面对李白诗歌教学存在的应试化,模式化的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思路开辟李白诗歌教学的新方向。无论是孔子的诗教,还是钟嵘的《诗品》看出美的情感体验在诗歌中的生动展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提出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所以,在教学中从美育角度出发,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育价值,通过李白诗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诗歌审美是一个顺着诗人的创作路线先体会诗的形式,然后体会这一形式如何捕捉美的过程。李白诗歌中狂放飘逸的风格,自由豁达的境界在审美鉴赏,进行美育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1.语言价值
诗是语言艺术的精粹。这种语言价值既包括对仗的工整,又包括节奏和韵律的鲜明。概括来说,李白诗歌中的语言价值饱含结构美和音乐美两大部分。比如《登金陵凤凰台》整首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力,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正是这种结构上的美,让学生能更好体会这首诗意境上的深沉幽远,感受蕴含的历史的厚重感。再比如《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诗创作的七言歌行。这种歌行体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蕴含着浓烈的音乐之美,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可以自由创作曲调,在演唱的过程中感受李白洒脱的情怀和浓郁的情感。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诵读,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律,把李白诗歌中的语言魅力渗透到学习生活中,逐步转化为内在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2.意蕴价值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途径,而意象又是创造意境,抒发情感的载体。李白的笔下,描绘出的意境高远而不失奇妙想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所描绘的景,由景传递出的意境,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而在景物和意境背后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就是这里说的意蕴价值。面对李白的诗,从语言到意象再到意蕴,这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美感体验。《月下独酌》中“月”这个意象在李白诗中蕴含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在这里,月是诗人挚友,将明月与身影作伴,背后是诉不尽的孤独和悲凉。
3.生命价值
李白的一生曲折坎坷,从重用到流放,从辉煌到没落。但李白始终对生命保持激情,他清醒的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正是这种有限性促使李白发出生命的最强音,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他的诗就是用外物和文字在这种特殊精神状态里组成新的生命,这种强劲的生命脉搏就是重要的美育价值。《将进酒》中李白书写的就是恒久的生命气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李白没有退缩和否定,这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生命价值。
三.美育视野下李白诗歌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体会语言美
李白的诗歌语言豪迈,音韵优美,因此在李白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诗歌中的美是学生一遍遍读出来的,在读中感受情感和意境。“读”首先要读出节奏,感受音节的变化,李白诗歌无论是绝句还是乐府歌行,都朗朗上口,音节铿锵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让学生感受音节的流转,体会其语言美,这也是培养学生美感的前提。比如《峨眉山月歌》语言简短有力,气势恢宏,声情晓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在正字音,读节奏,感受音节转变等形式中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2.唤醒想象,体会画面美
李白的诗歌永远不乏丰富的色彩,让人觉得他的诗可以画出来,甚至诗就是画。就是李白诗歌这种独特的感染力和画面感,才让他的诗能流传千古。通过李白诗歌培养学生美感,唤醒学生想象力,体会李白诗歌的画面美是一种有效途径。比如《望天门山》一诗,《唐诗直解》中说:“一幅绝好画意。”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但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学生在想象联想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独特的美,进而积累丰富的美感体验。
3.整体把握,体会形象美
李白诗歌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女性形象和少年形象。在学习李白诗歌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形象追溯李白的内心,还可以在形象解读的过程中,进行丰富的美感体验。李白诗歌中对少年的描写贯穿李白的一生,这些形象或潇洒或悠然或驰骋沙场或柔情似水。比如《侠客行》中“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追逐名利功名的少年就是李白的共鸣体。而有关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其一大特点,有少女,思妇,侠女等等,无论何种形象,都饱含生命之美。《春思》中就把触景生情,想起远方丈夫,倍感伤怀的思妇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在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在解读形象的同时感受其中的美,无论是人物的选择还是刻画的方式,都是一种美的创造。
4.身临其境,体会情感美
李白一生经历坎坷,四处游历却不被重用,虽官至翰林却也不得而终。但他没有因此消沉,他的诗也是激昂向上,浪漫洒脱。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李白写诗的背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贴近李白的现实生活,感受其心境,从而产生美的感受。《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在迷茫中仍充满信心,在挫折中找出路,这种情感是狂放的,胸怀是壮阔的。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身临其境,感受情感之美。
李白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李白的诗不仅让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还会激发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把审美教育与诗歌教学结合起来,打破李白诗歌教学的种种桎梏,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養。
参考文献
[1]刘蕾.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赖天跃.诗歌中教学的美育渗透 [J].龙岩师专学报,2004(7):54-55.
[3]周勋初,童强.李白[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杨栩生.“李白精神”之解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07-19.
[5]李白.李太白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黄建宏.论李白的诗歌美学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7]张伟平.略论明代前期格调诗学分化过程中的李白诗歌美学观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9):19-27.
[8]钟嵘.诗品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李白诗歌的美育价值及教学策略研究”(LB19-B10)最终成果。
(作者介绍:仉繁,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研究生;何清,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