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荣华
近读老子《道德经》,尤感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此句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如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现代汉语表述: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道德经》善用比喻和类比,为说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轮毂、器皿、建筑为喻,随后总结“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你看不到的似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
由此,想到了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今年 8月,正是中考高考的“录取季”,录取,以“分数”为准;暑期,孩子们顶烈日、冒高温,不停地奔波穿梭于“培训班”,也是奔着“分数”去的,似乎基础教育最“有用”的就是“分数”了。
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但缺点在于视野狭窄,过度强调应试技能,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想指引,导致学生往往应试技能优秀,但选择自我人生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限。这是时下对基础教育的普遍共识。如果用“有用”与“无用”来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太关注“有用”(对应试有用),太忽视“无用”(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宽度、广度)。反映在课程实施上,就是中高考指挥棒指向哪里,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程式进行“有用”的教学,把体现育人价值的课程体系窄化为“应试课程”,“有用的主科”讲深练透,“无用的副科”压缩淡化,这种弊端已成为基础教育久治不愈的“顽症”。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名言,经典地诠释了教育的“有用”与“无用”。人生丰富而有意义,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绝对不是一时的分数,不是一学就会的技术,而是人文,是美,是艺术,是心灵的放松,是灵魂的皈依,是精神的成长。这些看似无用,其实才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真正最有用的东西。从新一轮高考改革趋势看,考生除了成绩达到要求,招生院校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资格审核和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中小学更应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实施国家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一句话:基础教育就是要让人升学有后劲,终身发展有潜力。用北京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连中国老师的语言表达,就是“既照亮分数,更照亮生命”。
教育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摆脱“有用”“无用”的桎梏,别用“有用”去迷学乱教,更别用“无用”把诸多有意义的教育拒之于门外。或许正是那些“無用”的教育,才是对生命成长的尊重和呵护,才是真正“有用”而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