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莲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袁锦莲
(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文章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提出从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进行构建,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大学生;核心素养;体育课程;培养体系
“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的热门词汇,更反映出民族富强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发展核心素养既需要以具体课程为载体,也需要各具体学科和具体课程根据课程特点积极落实、主动探索创新。为此,本文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为重点,提出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思路,以期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以及重要性方面达成了越来越趋同的认识。“核心素养”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要求,是“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其各种会议精神关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的具体化,与新课程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高度一致性。2016年9月,我国正式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阐释了发展核心素养应抓好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图
本文关于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中的“核心素养”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的概念为基础,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不仅对于丰富和深化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课程实践、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体育课程是以体育保健知识为内容,以进行身体基本运动为形式,开展有规划、有组织的课内外活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各个循环系统机能、心理健康等目标的学校教育课程。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方面来说,“体育核心素养”不仅表现在基础体育常识、运动技能和方法方面,而且还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身各方面修养、热爱祖国与家庭、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或引导身边的人参与体育等服务与关爱社会大众方面,是由参加日常运动与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掌握常用的健康知识和拥有好的健康习惯、以及具有勤学苦练的良好体育品德所构成。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对课程内容编制和课程过程组织实施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为发挥体育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既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科任务,又要结合学生个人体育需求,还要注重着眼长远,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培养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
为此,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定位。宏观方面要紧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微观方面要从学生个体发展视角,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身心素养,从而构建起落实教育方针、体现核心素养、并兼具校本特色的育人目标体系。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高校要结合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内容要旨,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融入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领域,构建起包括6项核心素养指标的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如下。
图2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体系框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一方面,要回归人的本位,秉持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主张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将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结合生活技能的训练,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均衡性、时代性、科学性;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和学校发展相适应,即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能力水平和内在需要,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来设计出在他们接受范围内的课程内容,同时要适应学校的地域文化、学校的发展状况,整合和挖掘现有资源。
图3 体育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体系框架
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趣味性等原则,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通过观看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方面内容,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历史、国外体育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等内容,有助于形成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增强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通过讲解体育游戏规则、体育竞赛规则等内容,并在体育游戏活动和体育比赛活动中严格执行,有助于培养学生诚信守规意识,遵守体育道德,进而遵守社会公德;通过参加集体性体育项目,以及集体的形式领奖而不是委派代表参与领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体育安全教育内容,无论在个人体育锻炼中,还是在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中,都注重安全,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建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理念,从而增强关爱自我、关爱他人的意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课程总目标发生了改变,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新增了体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内容。结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既要包括基础性内容,还应包括实践性内容和能力培养类内容。基础类体育内容应包括体育史、体育竞赛规则等方面内容,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实践类体育内容应包括体育专项体能和技能,以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掌握的体育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为其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体育内容还要能培养责任担当意识、爱国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如图3。
强化教学组织管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强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保障,高校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中观层面,需要学校完善学习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微观层面,需要丰富活动形式,优化活动组织,突出课程目的性,增强课程有效性。
构建课程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夯实文化基础、促进自主发展、扩大社会参与。因此,为达成培养目标,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身心素养、思想素养的全面提升,高校在课程组织和教学管理方面,应坚持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比如,校内教学科研通过情景参与,灵活分组,合作教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活动中。同时,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加强校内外结合,家校对接,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社会参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在体育竞赛和教学比赛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和课外组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体育比赛,既能培养学生体能、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管理人员方面,如裁判、组织人员、联络人员等可以在学生中进行选拔。这样既能够增加学校的体育氛围,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长实践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组织比赛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家校合作方面,高校通过对家长进行体育指导,提高家长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指导和帮助能力,发挥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带动作用。
图4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管理体系框架
图5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课程评价体系框架
课程评价既有助于掌握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分析存在的不足。高校根据评价结果,对比目标达成情况和分析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不断改进,采用更有效的课程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措施,让学生在身心、品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完善,成为一个能够较好自我管理、学会学习、乐于奉献的自主发展的人,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人,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不断实践创新,在社会交往、合作、互动中有所担当的人。
体育核心素养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体育课程特点,根据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掌握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身心素养水平、思想素养水平,评价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发展的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内容重点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来开展。同时,由于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评价方面也应当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面化。高校综合运用量化和定性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评价主体建立分数比例,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能够直接指导或应用于实践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发挥我国历史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而且强调我们注重吸收国际的先进经验,加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强化社会参与和实践创新,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从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培养体系框架图,深化了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限于研究时间、选题视角和文章篇幅等因素,在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应用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体育课程教学组织等方面论述还不够深入,今后将结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3]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刘禹心.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对体育课程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 王政.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2):63-65.
[6] 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 2017(10):130-134.
[7] 尚力沛.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学习评价的若干问题讨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1):56-60.
[8] 喻坚.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变革[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6):122-125.
[9] 孔祥宁.体育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和融合——兼论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素养[J].四川体育科学, 2018,37(6):126-129.
[10] 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
[11] 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12] 黄四林,左璜,莫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8-14.
[13]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14]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构建[J].体育学刊,2017(4):5-9.
[15] 于秀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36(7):29-3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YUAN Jinlian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830012, Xinjiang, China)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究项目编号:18YJC890051。
袁锦莲(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