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花,孙绍辉,李红艳,陈 娜
(武警吉林总队医院 眼耳鼻咽喉,吉林 长春130052)
鼻外伤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多发的急诊创伤外科疾病之一[1],而鼻骨、鼻中隔骨折在颜面部外伤后尤为多发,传统的DR在鼻骨、鼻中隔骨折骨折诊断中存在确诊率低、误诊漏诊高的缺陷,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广泛应用于全身骨骼正常结构的诊断,而且对于鼻外伤时的鼻骨、鼻中隔、鼻窦、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CT三维重建不仅为骨折复位前后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还可以为患者进行工伤鉴定、法医鉴定、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现将我院2013年至2018年治疗的因鼻外伤导致的鼻骨、鼻中隔、鼻窦、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及颌面部复合伤患者81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阐述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鼻中隔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81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11例。门诊治疗56例,住院治疗25例。年龄18-45岁,平均31.5岁。就诊时间为伤后5 h至10 d。专科检查:5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外鼻肿胀、淤血,有骨擦音及或骨擦感,21有明显的外鼻偏斜、塌陷,3例合并面部不对称、咬合关系不良,3例伴有单侧眼睑淤血、肿胀、眼球内陷,1例并面中部凹陷。3例并张口受限。所有病例均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鼻内镜检查:54例鼻腔有新鲜血或血痂附着,单侧鼻腔狭窄71例,双侧鼻腔狭窄9例,13例鼻中隔错位。
1.2 检查、分析方法
患者处于仰卧位,使用GE LIGHTSPEED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机,从额窦上缘定位向下至下颌骨下缘行螺旋CT扫描。将扫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法(MPR)等构建三维重建图像,由2位医生共同阅片,达成一致诊断意见。
意见。
81例患者均经DR、CT三维重建确诊。71例闭合性骨折,10例开放性骨折。单纯鼻骨骨折55例,其中鼻骨粉碎性骨折16例;疑似鼻骨骨折13例,疑似鼻中隔骨折7例,见表1、2、3。
表1 鼻骨及其他部位骨折所占比例
表2 DR、CT三维重建确诊率及比较
表3 DR、CT三维重建 疑似骨折确诊率比较
3.1在面部外伤时鼻骨、鼻中隔骨折发生率最高,本组病例中鼻骨骨折发生率为67.90%,鼻中隔骨折发生率为43.64%,这是由鼻的解剖、位置和组成结构所决定的。鼻部突出、裸露于面部正中,由鼻骨和双侧颧突构成骨性支架,由于鼻骨骨质薄弱,所以在面部受到外力时易发生鼻骨、鼻中隔及相邻部位的骨折。由于鼻占据颜面部的中心位置,所以鼻部损伤不仅影响面部的美观,而且会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状态和心理活动状态。鼻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的咬合关系、立体视觉、眼球运动功能的协调中均有重要作用;鼻部损伤势必对人体的一些机能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训练及竞技运动时应注意对面部的保护。
3.2CT三维重建在鼻骨、鼻中隔骨折及其他骨折中的诊断率显著高于DR。虽然DR作为鼻骨、鼻中隔骨折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其诊断率较低,漏诊率、误诊率相对较高,会导致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造成患者心理上的障碍,也更容易导致医疗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到司法鉴定的结果。
本组病例中DR对鼻骨、鼻中隔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61.82%和45.83%,与其他研究证明的诊断正确率为48.4%-74.1%相符合[2]。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鼻骨、鼻中隔骨折的正确诊断率明显提高,本组的诊断率分别为100%和95.83%。在CT三维重建中使人们对鼻部骨性结构的观察更加立体和细化,进而分辨左右鼻骨及周围其他组织结构的重影、以及鼻骨缝、鼻骨孔、鼻骨血管沟影与骨折线的区别[3,4]。因此,我们认为CT三维重建是诊断鼻部骨折最佳、最科学的诊断方法。
3.3CT三维重建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DR的误诊率。一些研究证明:DR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漏诊率高达18.8%[2],而本组病例在疑似鼻骨骨折的确诊率比较中CT三维重建诊断率为90%,明显高于DR的3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鼻骨骨折漏诊的发生率高与鼻的组织结构有直接关系,首先构成鼻的鼻骨骨块微小、骨质较薄、结构复杂,其次鼻骨骨缝、鼻骨血管沟影等不易与骨折线相区别且在DR侧位像时左右鼻骨更加容易重叠和错位[3]。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双侧鼻骨进行全方位、更加薄层的扫描,我们不仅可以明确区分出左右两侧,更使得鼻骨及相邻部位的骨折清晰可见,极大降低了鼻骨骨折的漏诊率,从而提高骨折的诊断率,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为司法鉴定量刑上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