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是我国儿童成长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一种传统方式,因其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社交性而受到广泛欢迎。许多幼儿园尝试将民间游戏融入户外活动中,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幼儿园活动,深受幼儿欢迎。
民间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民间游戏,对锻炼幼儿体能、开发幼儿智力、增进幼儿间友谊、塑造幼儿性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开展“老鹰捉小鸡”游戏,幼儿连成一排可以建立规则意识。“老鹰”抓“小鸡”的过程锻炼了幼儿的反应、奔跑能力,有利于幼儿骨骼肌肉发育,增强幼儿对身体的控制能力。面对“老鹰”的追捕,幼儿会更加机智、勇敢。
民间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社交能力。在进行民间游戏的时候,往往需要多名幼儿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增进彼此的亲密度。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分配不同的游戏角色,后期通过互换,让幼儿和同伴交流,体验其他角色,充分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综合感知力的发展。3-6岁是幼儿感知力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年龄越小,幼儿感知力越单一且迟缓,可以通过户外活动游戏强化幼儿感知力。比如广泛流传的“丢手绢”游戏,幼儿围成一圈边拍手边唱歌,同时留意手绢的去向,丢手绢的幼儿也要时刻观察,将手绢轻轻放在合适的幼儿身后。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幼儿都需要非常专注,既锻炼了感知力,又锻炼了反应能力。
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幼儿园在开展民间游戏前,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合适的游戏,教师要了解班级幼儿的体质体能、动作能力、性格特点,然后对游戏做出适当改编,保证幼儿能够理解游戏规则。教师要熟悉民间游戏的教育作用,通过游戏提高幼儿能力。比如“风火轮”的游戏,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幼儿思考如何能够边滚纸轮边绕过障碍物。教师对主动思考的幼儿进行表扬,同时鼓励腼腆的幼儿多表达。这既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够锻炼幼儿体能、反应能力。
对游戏进行适当改编增添趣味性。幼儿园在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增加游戏趣味性,进而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有的民间游戏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学前教育的启发需求,需要幼儿园教师进行创新,针对所在班级幼儿特点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幼儿更愿意参与其中。比如“一二三,木头人”游戏,可以增加游戏情节,给幼儿佩戴不同的小动物帽子,被抓到的幼儿要学小动物的动作、声音等,既能激发幼儿的模仿能力,又能帮幼儿积累动物知识。
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精神。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的内容和难度要有所区别。幼儿初步掌握游戏规则之后,教师要组织幼儿寻找游戏的不同玩法,让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发挥。此时,老师需引导或者辅助幼儿,让幼儿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通过在户外开展民间游戏来锻炼幼儿体魄,能让幼儿充分感受阳光、微风、绿叶,尽情玩耍,快乐进步,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