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

2020-08-27 09:36魏本龙冯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魏本龙 冯雨

内容摘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模式面临着育人主体角色缺位、育人过程缺乏整体规划、育人方位重心偏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构建“三全育人”实施机制、完善高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精细化育人环节、整合育人资源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成就了网络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给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帶来严峻的考验。如何盘活与整合不同教育力量、如何从不同的时间空间层面系统地开展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三全育人”着眼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统筹教育资源,聚焦凝力,从教育的主体、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予以应答,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实效性,助推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深刻实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育人主体存在角色缺位、认知偏差。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人员都要参与育人工作、强化育人意识、履行育人之责,坚持思想引导与自身行为示范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分散到工作的点滴中。但高校中仍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管理干部、学工队伍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把自己置身事外。持此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要求全员育人的实质是“管理凌驾于教学”“管理凌驾于后勤服务”,学校强调全员育人就是为管理干部队伍安排更多的“下属”,为院系、学工和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创造更多的育人项目,增加其“行政资源”[1]。部分教师之所以对“三全育人”模式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缘于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专任教师队伍而言,考评太过于强调教学和科研,“育人”所占权重过轻,导致专任教师迫于压力忙于完成既定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忽视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引导;对于大部分管理干部、学生工作和工勤人员而言,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估和育人也无密切关系,考核主体往往忽视服务管理对象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关注程度和同事的认可,最终导致育人工作流于形式。

2.育人过程缺乏整体规划,存在链条断裂、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具有反复性、易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的持续性和经常性,不同的成长阶段要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首先,高校缺乏对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规划,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存在教育程度的偏差。高校对新生通常会开展丰富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中间年级学生的强化教育往往被忽视,大四准毕业生要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育人工作更无法有效地开展。其次,大学生闲暇时间缺乏思政教育。学生在课余时间、放假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使本应闭合的教育链条存在断裂、环节脱钩现象。第三,教育的针对性有待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施的是普适的教育体系,对于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样化的大学生群体,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受到巨大挑战。

3.育人方位重心偏移,育人机制不健全。客观而言,各高校能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使命”“新方位”延伸拓展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中,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重心存在弱化现象。多数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生考研方面成绩斐然,但对于学生思想引领和德育培养严重不足,教学模式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培养”的通病。此外,随着思政教育内涵不断拓展深化,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导致辅导员需花费大量精力落实行政部门的文件要求。例如,相关部门规定“高校要将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摆在优先位置、安全工作实施‘一票否决制”,政策的出台使各单位对安全、就业工作更加重视,反之思政工作的重心爱国主义教育任务被弱化。二是传统育人机制不健全,工作缺乏系统性。各行政部门相对独立地履行职责,工作计划安排难以共享,实施之后更难以更改,这种不兼容的状态不利于整体育人工作的开展。三是思政理论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授课模式陈旧、形式单一。部分高校对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低,仍然停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吸收、内化,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外化于行。

二.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努力方向

1.党委统一领导,构建“三全育人”实施机制。校党委必须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三全育人”模式强调各层面、各部门、各环节协同发展,发挥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功能。因而要发挥统一领导的组织优势,建立一个完善的“三全育人”机制,认真细致地考虑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确保各组成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能有机衔接。此种情况下,可以构建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三全育人”委员会—“工作组”—二级学院三级工作机制。“三全育人”委员会组织制定整体工作方案,统一协调各组交叉领域内的职责范围,监督指导“工作组”开展育人工作,切实做到全方位育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贫困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分别筹备“工作组”,借助“工作组”为学生开展特色化、针对性服务,打造立德树人新体系。二级学院按照“工作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努力做到科学化、数量化、可操作化;明晰学工办人员工作职责,确保辅导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工作中。三级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协调运行,确保“三全育人”模式逐步推进[2]。

2.澄清教职工观念,完善高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首先,统一教职工意识,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三全育人”理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职能相一致。专任教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围绕学生发挥“授业传道解惑”的三维功能。管理队伍、学工队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用自身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工勤人员要确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将为学生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重心,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创造温馨愉悦的育人氛围。其次,将育人成效全面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要在教育评价指标设计、评价量化比例确定、评价方式选择等方面认真思考,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把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适度提高其所占权重,以理性化、可持续化的评价机制激活全员育人。

3.开展针对性育人服务,精细化育人环节,夯实全程育人链条。首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持续性地开展育人工作。不同阶段大学生在心理特征、思想认知水平甚至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分类考量、分阶段细化,选取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教育主题。针对大一新生继续深入开展入学教育,在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素质拓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引导,帮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将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引入校园,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自我突破。针对大四准毕业生要进行细致的就业服务,在就业观和择业观上予以引导,构建家庭贫困学生、身体残疾学生“一对一”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学生毕业后要建立校友会,做到“离校不离心,联系不断线”,与毕业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校和校友的共同发展。其次,将直接、显性的课堂教学与隐性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实做细大学生闲暇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档案馆、博物馆等,使其在红色传统文化和励志奋斗事迹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获得价值观的洗礼;组织学生走访敬老院、支教、关怀留守儿童等,促进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增长见识、锻炼自我,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开展个性化的育人服务。由于每个大学生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道德素养、性格特点等方面不尽相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以学生问题为导向,设计因人而异、因事而化的思政育人方案,确保育人效果的实效性。

4.整合育人资源,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融互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是立足互联网优势,巩固思政教育“领头雁”地位,创新教育模式。高校应围绕互联网开展思政教学创新,推动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改变学生脑海中“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也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视频形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新开展网络思政课程。二是发挥思政教育辐射功能,挖掘学科思政教育元素,拓宽育人渠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将思政教育元素延伸到专业课堂教学,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实现“思政课”到“课思政”理念转变。同时专业课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课思政”内容及方法。三是推进和谐校园“氛围教育”。加强高校社团建设,举办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文体活动,讲求特色、打造品牌、树立样板并重在传承,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育人环境,让大学生在氛围影响和艺术熏陶中获得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

[2]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35-37.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