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2020-08-27 07:38薛凤玉
文理导航 2020年25期
关键词:缺失干预家国情怀

薛凤玉

【摘 要】家与国的关系十分紧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素养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目标,还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运用历史教材,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通过横纵向比较,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设计应时应景的历史情景,塑造感人至深的家国氛围。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古人事迹,生成科学的家国价值观,从而为新时代培养大批的优秀青少年。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方法;缺失;干预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开始转型,教师不再一味地强调题海战术,重视大大小小的模拟成绩,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其中“家国情怀”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唤醒民族自豪感、培养社会责任感,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使学生的成绩与素养可以得到双向发展,不断完善并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家国情怀”素养在学生的心理落地生根发芽,并不断茁壮成长。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缺失

(一)未能重视国与家关系

“家国同构”既是家国情怀的出处,也是孕育家国情怀的“摇篮”。然而随着“家国同构”概念的不断发展,许多历史学家只着重于“爱国情感”的研究,而忽视了“家庭意识”相关研究,这样不但割裂了“国家”与“家庭”的联系,而且还有悖于“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和价值目标。因此,为了促使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展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家国”之间联系,在强调国家是保证家庭安全与发展的外界环境时,还需认识到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

(二)未能延续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但是我们国人的“精神食粮”而且还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然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学习应试教育的答题思路和方法,而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很少提及。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顾此失彼,尽管他们的应试能力不断上升,然而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却一落千丈,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三)未能生成家国情怀素养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模式只是为了高分而教育,这种“缺腿”的教育思想,虽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知识,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就犹如一个“空壳子”。长此以往下去,学生虽然对“家国情怀”的概念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对于如何践行“家国情怀”而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从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家国情怀自然不能有效生成。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干预策略

(一)通过横纵对比,彰显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历经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形成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古代的政治文明、国家运行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爱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对比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素材,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生成家国情怀。比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时,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两幅图片:1.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2.苏东剧变示意图,并让学生观察,思考该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阵营发展历程,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本节的新课。学生阅读一遍教材之后,提出问题:“二战后初期苏联发展状况如何”?待学生解决完这一问题后,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剩余的重点知识,并且运用古今对比法、中外对比法让学生比较:(1)中国古代的封建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不同;(2)苏联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的不同。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而且还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在我国所焕发的活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还可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借助历史资源,唤醒家国情怀

历史资源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指一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相关历史的资源与教学信息的素材和手段。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历史资料为索引,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时,我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人物图片以及他们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事迹为依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早期工人运动的背景,并通过讲授19世纪所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事件,让学生意识到无产阶级所蕴藏的强大力量。然后借助“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启示学生: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2.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时候传播到中国的?3.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有何帮助?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树立崇高的理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并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中去。

(三)设计历史情境,表达家国情怀

历史是一门代入感很强的学科。这就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不同情景营造家国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感而发,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高尚的家国情怀。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生死十日》中某一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如何争分夺秒,阻止了日军妄图消灭八路军北山军区主力的“木马计划”。通过观看视频,不仅可以营造家国氛围,更加增添了学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而且也为后续深入学习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做好了铺垫。

(四)开展实践活动,生成家国情怀

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利器”,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还需开设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促进家国情怀的有效生成。比如:在烈士纪念日当天,我带领学生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观看完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原型设计的军民鱼水情深大型群雕之后,学生认真聆听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讲述沙家浜革命历史,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会发出“没有他们的勇于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感叹,并且情不自禁地对这些革命先辈产生了肃然起敬之情。实践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撰写一篇《沙家浜的故事》文章,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家国情操,而且还能让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总之,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我们不仅形成了“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操,而且我们还生成了“齐家治国”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儿女爱家、爱国的有效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既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理想、有本领的新时代奋斗者!

【参考文献】

[1]郭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3):79-80

[2]李军.指向“家国情怀”涵养的高中历史学科“抗疫”课程设计[J/OL].中小学教师培训:1-5[2020-04-02]

[3]杨梅.寓家国情怀于史料实证的探索与实践——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0(05):16-2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0)

猜你喜欢
缺失干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