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制导 有效攻击

2020-08-27 07:38许尧
文理导航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许尧

【摘 要】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读懂诗歌,并且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概括、分析、评价。诗歌是古代先民和文人墨客描绘日常生活和抒发内心情思的文学样式,内容丰富驳杂。进行诗歌鉴赏,只存在解读思路,思路以一条主线贯穿,细节部分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灵活变通;而不存在所谓“万用模板”,堆砌术语、生吞活剥,是难以有效解读诗歌的。如何“精确制导”,使“攻击有效”,使得诗歌鉴赏中答题有效,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答题

不少同学甚至家长都有一种误解,觉得完成语文的诗歌鉴赏就是“用答题模板去套”。而江苏省2019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阐述了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要求,主要指能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熟悉解读和答题思路的目的是让我们把读懂的内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仅仅是考查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就好像在战场上,虽然也呐喊着杀向敌阵,可如果是无目标、不精准的乱打一气,攻击就是“无效”的。

那么要怎么做到“精确制导”,使“攻击有效”呢?将结合下面这道例题以及典范错答进行分析。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花声

[宋]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题:“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学生作答:

满,有充滿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暝色充满平芜的状态。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寂寞与凄凉,抒情委婉含蓄。

从答题思路来说,这个答案由“释字”到“分析”,对于“满”这个字的手法、情感、效果都进行了解读,看起来思路是很完整的。可是,这个答案却没有拿到分数。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一、必须进行有效的内容解读

这位同学在作答时,首先答的是“满,有充满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暝色充满平芜的状态。”这一部分答案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点:

(一)精准关注词性

炼字题的词性解读未必每次都要写到答卷上,但是每次都必须去思考。因为不同的词性,其意义、作用、效果都是不同的。形容词是描写对象的形、色、声、光等特点,动词是描摹对象的动作状态,副词是限制修饰对象动作的状态性质等等。动与静、明与暗、虚与实,且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着“词类活用”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内容。

像“又看暝色满平芜”这句,傍晚时分暮色四合,这一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近乎静止。而从本句的语法角度来分析,“满”在这里是动词“充满、布满”之意,就让接近静止的状态具有了动态的美感,使用“形象生动”这个效果术语就显得不够精准。

(二)精准指认内容

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是人们去表达自我观察和感受的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人们通过这些表达方式去记录自己看到的世界,描写观察对象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爱憎喜恶,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所以立足于“表达方式+写作对象+对象特点”进行有效的内容指认,是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像“又看暝色满平芜”,回归到整个文本,就会发现,词人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自己登楼之后看到的景象。

此外,在进行诗歌阅读时应该明白,诗歌是凝练的文言语言,和现代汉语表达不一样的词句是要翻译过来的。何为“暝色”?就是暮色,夜色;何为“平芜”?就是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了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其中也提及了“平芜”。

这种需要翻译过来的诗句关键词,答成“写出暝色充满平芜的状态”,很明显并没有真正读懂词意。

(三)精准找到对象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见暝色满平芜”,这样的景色是词人登楼所看见的,这句词最终要表达的对象,还是词人自己,他要传递出自己此刻的状态和心境。那么词人是什么状态呢?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是解读文本的基本原则,并且在阅读时要随时调动自己日常的积累。

“楼上久踟躇”,词人登楼之后长久地徘徊逗留。纵观苏教版课本中选录的杜甫《登高》、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诗词,古人登高登楼,或是咏史怀古,或是感时伤怀。也许是因为伤春悲秋,也许是因为年关佳节,也许是因为家国身世。张舜民为何登楼?随后他就回答了原因:“地远身孤”。

在苏教版必修四中选了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作为表时间频率的副词,常表达词人面对时光流逝的苦闷与慨叹。类似的如诗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中写“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宋亡后诗人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又”写出了年复一年、时间推移,也强化了国家灭亡、自己避世隐居又一年的感慨。像“再”“还”“也”等副词也有类似效果,这也是很多词人共同的愁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张舜民对于时光流逝的悲叹在于他被贬失意,想入庙堂报国而不能。

故而,结合这样的三点,针对“满”进行有效内容解读时的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满,有“布满”“充满”之意(释原意),动态地(词性效果)表现了词人傍晚时分登楼所见的夜色渐深、最终笼罩旷野的景象(语境意,对象①:景物)。

词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对象②:词人)。

二、必须进行有效的内容概括

能够准确的解读出诗词的内容,才只是第一步,到此刻为止,这些解读内容都还只是在大脑里或者草稿纸上,并没有可以成为精确的答案。必须立足原文,靠船下篙,将自己解读的内容有效概括出来。像这位同学的答案中写到“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寂寞与凄凉,抒情委婉含蓄”,其中一些概括性词语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

(一)精准概括景物特点

很多同学看到景物描写,就知道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然而难点在于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颠来倒去说的就是“凄凉、孤寂”。其实,可以从空间、季节、时间、色彩、声响、冷暖、物象、虚实等几个方面,多多积累各类意象,抓住景物的客观特点和作者的主观情感基调进行概括。

这句词中,“暝色”是日暮时分,从下句“寒沙新到雁”可以看出此时已是秋季,秋天的傍晚凉意袭人,日暮斜阳这类意象又本含凄惨之感;而“平芜”从空间上来说是阔大的,而“芜”其字在古汉语中又常与萧瑟、萧条、苍凉相连。结合到词人此刻的状态,不难发现,这句词渲染营造意境氛围时,侧重了两点:悲凉和苍茫。

(二)精准概括情感特点

概括情感时,必须考虑到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对某个对象有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对词作中词人的动作、神态的分析,已经得知了词人此刻的状态:远谪异地流落江湖,忠而被贬仕途失意,思君恋国渴望实现抱负。可是这一切他有任何改变的力量吗?

没有。词人自己说的很清楚:“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烂醉”即大醉,且”即“暂且”,浅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片刻的消解。词人定是终日醉酒,消磨时日,麻醉自己。不醉又能怎样?志不得申,愁不得解。这是无可奈何,也是苦闷彷徨,亦是凄凉悲怆。

景悲,人更悲。景色正是此时词人心境的底色。结合这样两点,可以将答案调整为: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无奈苦闷、彷徨悲凉之情。

这里仅仅是通过炼字题,管中窥豹,来粗浅地分析了如何进行有效地诗歌内容解读从而使答题有效。诗歌鉴赏并不是枯燥的答题,它是我们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品读、有效分析和精准概括,从而抽丝剥茧,贴近作者,聆听跨越时空的心声的过程。多读、多思、多积累,诗歌鉴赏本应是一件很美的事。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62

[2]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04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600)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