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抬高肢体对缓解VTE 康复期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的价值探析

2020-08-27 05:32曹锦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栓塞肢体血栓

曹锦秋

(吉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吉林长春 130021)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多基因和多因素为基础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两个阶段组成,该疾病患者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血管阻塞,随着发生部位和程度不同,也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死亡率较高[1]。 有研究显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获得性危险因素(肥胖、高龄、手术史以及活动受限等)和遗传性致栓因素(纤维蛋白原异常、缺乏蛋白C 和蛋白S 等)[2]。 骨折固定、重病卧床等都是诱导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常见诱因,患者康复期极易出现肢体肿胀和疼痛,而有研究显示,康复护理期间,除了重视肢体功能训练外,加强固定抬高肢体这一护理项目可缓解这一情况[3]。 基于此,该文选择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30 例患者就固定抬高肢体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至该院就诊的130 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65 例)和护理组(65 例)。 参照组中男性患者39 例、女性患者26 例,年龄最大66 岁、最小22 岁,平均(44.91±5.19)岁;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12 例、高中18 例、大专11 例、本科及以上24 例。 护理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7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最大70 岁、最小24 岁,平均(44.85±5.08)岁;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15 例、 高中17 例、 大专13 例、 本科及以上20例。两组基线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比研究成立。

纳入标准:患者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好;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已完成意愿书签署。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损伤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四肢疼痛不敏感患者;合并严重动脉硬化或者其他缺血性疾病患者;近期做过皮肤移植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给予健康教育,康复期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生活指导。

护理组实施康复护理,强调固定抬高肢体。 首先需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告知其自我护理相关知识,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使其保持心情愉悦,建立康复信心。 其次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活动锻炼,在卧床期间协助其进行肢体练习,逐渐增加基础训练难度,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促进肌肉放松。 对于双下肢不能自主活动患者,可给予排肠肌、比目鱼肌以及踝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此时需要避开伤口,每天7~8 次,每次30 min;可自主活动患者,可指导其完成主动踝泵运动,控制力度,反复屈伸踝关节。 再次,为缓解疼痛,可采取播放音乐、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来转移注意力,若疼痛剧烈需根据情况使用镇痛药物控制。 最后可固定抬高下肢,对患者下肢进行固定并制动,抬高角度在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估。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状态管理、行为管理、心理活动、健康知识水平、护理责任感五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估,每个方面内容评分在0~5 分,评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2)下肢肿胀情况:Ⅰ级肿胀:轻度肿胀且存在皮纹;Ⅱ级肿胀:明显肿胀,皮肤呈红色且存在无张力性水泡;Ⅲ级肿胀:严重肿胀,出现张力性水炮,皮肤温度明显升高。 (3)疼痛评分[4]。 安排经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的下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0~10 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计数资料[n(%)];t 检验计量资料(±s),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状态管理、行为管理、心理活动、健康知识水平、护理责任感等自我护理管理能力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

2.2 两组患者肿胀发生率对比

参照组患者中,Ⅰ级肿胀患者44 例,占比67.69%,Ⅱ级肿胀患者15 例, 占比23.08%, Ⅲ级肿胀患者6例,占比9.23%;护理组患者中,Ⅰ级肿胀患者55 例,占比84.62%,Ⅱ级肿胀患者8 例,占比12.31%,Ⅲ级肿胀患者2 例,占比3.08%。护理组Ⅰ级肿胀发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P=0.001)。Ⅱ级肿胀和Ⅲ级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9、2.131;P=0.107、0.144)。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术后3、7 d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s),分]

?

3 讨论

肢体骨折患者身体受到的创伤较大,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且卧床时间较长,患肢活动受限,正因如此,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几率更高,其中深静脉血栓较为常见[5]。 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浅静脉血栓部位有疼痛、红肿和压痛,肺动脉栓塞等。 其中肺动脉栓塞最为严重,轻者仅累及2~3 个肺段,可无任何症状;重者累及15~16 个肺段,可发生休克或猝死。 静脉血栓栓塞康复期患者患肢已处于恢复状态,此时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护理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缓解疼痛并有效控制肢体肿胀情况。 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让患者能更加科学地认识疾病和治疗过程,并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配合护理工作。 康复期间患者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 有研究显示,固定抬高肢体可有效防治下肢肿胀,缓解疼痛[6]。

该研究对130 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康复期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患者状态管理、行为管理、心理活动、健康知识水平、护理责任感等自我护理管理能力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护理组患者Ⅰ级肿胀发生率84.62%明显高于参照组67.69%(P<0.05), 术后3、7 d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固定抬高肢体用于患者临床护理中能较好的消除或者缓解肿胀,缓解患肢疼痛感,提高康复期的舒适度。 康复护理的目的在于维持患者身体和精神健康而创造和提供一系列护理措施,通过一系列功能训练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后续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基础。 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良好的态度,重点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其护理配合度,为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铺垫[7]。 肢体骨折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的原因主要包括血液循环障碍、骨折内出血、局部反应性水肿以及低蛋白血症等,抬高肢体是消肿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固定并制动可防止断开的骨头断端之间发生相对位移,避免引起疼痛,防止肿胀的进一步加重[8]。 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时包扎不能过紧,要松紧适度,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研究显示,在适当范围内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缓解肿胀情况[9]。 但具体抬高角度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并结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态以及生活能力而定。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固定抬高肢体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缓解肢体肿胀及疼痛, 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栓塞肢体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肢体语言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