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物理疗法对小儿肺炎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8-27 05:32王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物理疗法雾化肺部

王珍

(日照港口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小儿肺炎属于肺部炎症,由多种因素诱发,如过敏反应、病原体感染等。 该病症病发后,小儿会出现肺部湿啰音、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小儿生命安全。 当前,临床针对小儿肺炎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但是该治疗措施常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1],在小儿肺炎治疗期间,保持呼吸道通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快气体交换有助于促进患儿康复。 肺部物理疗法利用机械力量松动呼吸道分泌物并促进其排出,从而恢复小儿肺部功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对此,该文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8 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小儿肺炎采用肺部物理疗法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现将具体医学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8 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将所有患儿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 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采取肺部物理疗法,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所有患儿均满足小儿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经由胸片、临床表现确定诊断;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该次研究;所有患儿排除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排除急性肺炎患儿。 对照组男女患儿比例为25:24,平均年龄为(25.33±3.45)个月,平均病程为(3.85±0.75)d;研究组男女患儿比例为27:22,平均年龄为(25.58±3.67)个月,平均病程为(3.94±0.88)d。 比较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包含雾化吸入、化痰平喘、止咳、抗感染治疗等,并针对患儿病情为患儿开展常规治疗,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湿度,保持病房空气流通,为患儿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宣教,使其积极配合。

研究组基于此采取肺部物理疗法,具体内容如下:

(1)氧驱动间歇雾化吸入:使用2 mL 盐酸氨溴索(国药准字H20041473)和5 mL0.9%的氯化钠(国药准字H13023200)对患儿展开氧驱动间歇雾化吸入,选用小儿使用的压缩雾化吸入器。指导小儿取半卧位,调节6~8 L/min 的氧流量,吸入5 min,休息10 min,交替进行,直至完成治疗,1 次/d,共计治疗5 d。

(2)胸部叩击:在家属的协助下完成胸部叩击,指导患儿取侧卧位,背部朝向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双手合拢,微微弯曲,呈现碗状,使用手腕部的力量由下向上,由内而外的叩击患儿胸廓部,避免叩击脊椎、肩胛骨、锁骨等部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叩击力度标准,保持140~180 次/min 的频率,每次持续5~10 min,4 h/次。

(3)体位引流:其一,根据患儿痰鸣音位置为患儿选择合适体位,针对处于左下肺的,指导患者选择头低脚高的俯卧位,双手放在额下,用约束带固定髋部,软枕放在腹下,伸直下腿;针对处于右下肺的,指导患儿选择头低脚高的体位, 向左侧旋转胸腹部,将软枕放在颈下,把引流垫放在腰后,弯曲下肢[2]。其二,根据患儿痰液黏稠度、 痰液量合理选择引流时间,5~10 min/次,在饭前完成,2~3 次/d,直至排出痰液,排出之后进行肺部听诊;引流期间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心悸、头晕等表现即刻停止治疗。

(4)机械吸痰:利用吸引器对气道分泌物进行移除,同时不断刺激咳嗽,其大部分情况下用于无力咳出痰液,意识不清和咳嗽与吞咽障碍者。 虽然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吸痰具有非常明显的把主气道分泌物移除的效果,不过临床中没有对该过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论证,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注重吸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呼吸机患者通常需借助吸痰来达到清理气道的目标, 会不过通过气管插管吸痰的手段,使气道内发生负压,会导致一些肺泡塌陷。 为了更好地预防危险,开放式以及封闭式的吸痰装置也就开始涌现。 开放式吸痰,主要在Y 型管分叉处把气管插管断开,把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内,让气道内压同大气压进行联系,控制发生肺塌陷的危险。 密闭式吸痰,主要将吸痰管与气管插管进行直接相连, 没有把气管插管分离。 其主要特点就是有效控制外部污染引发的感染。 针对呼气末气道内正压的患者,密闭式吸痰已证实在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模式下,能够更好地预防动脉以及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避免出现肺塌陷。 不过当前密闭式吸痰,因为排痰并不彻底,无法实现痰液完全被排除的目标,所以临床应用不多。

(5)运动疗法:相关临床专家对运动疗法的效果实施研讨,可看出,运动疗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率,利用重力作用,运动疗法能够更好地维持以及逐步恢复液体在人体内的正常分布,防止由于长时间卧床引发的并发症等。 长期卧床无法移动者,可选择小幅度持续性转动疗法。 转动时,进行左右翻转的移动病床,两侧倾斜的幅度为40°,起到胸肺部引流的成效。可自行在床上移动患者,护理人员可不断鼓励患者进行其他相关的主动以及被动运动。 这种疗法能够显著提升肺泡通气以及通气廊流比值,实现氧气运输。

(6)健康宣教:依据上述治疗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特别是患儿,可以通过卡通人物、动漫等方式完成宣教,获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肺部湿啰音、痰鸣音、喘憋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小儿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效果显著,患儿临床体征、症状消失;有效,患儿临床体征、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儿通过治疗病情未好转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 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康复治疗后分析, 研究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s),d]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s),d]

?

经过康复治疗后分析,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疗效

3 讨论

小儿肺炎具有极高的病发率,是导致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小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全,血管丰富且黏膜柔嫩,气管狭小,炎症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排出分泌物,还会引发呼吸梗阻的表现,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排出分泌物意义重大[3]。肺部物理疗法通过应用多样化的物理治疗措施,维持小儿肺功能,通过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雾化吸入等方式,有效排出小儿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潴留现象,促进肺通气,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夯实康复效果[4]。

通过该文研究表明:通过治疗,研究组患儿肺部湿啰音、痰鸣音、喘憋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小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氧驱动间歇雾化吸入不仅能够平衡肺泡中的水分压和氧分压,还能够在间歇期促进肺组织的弥散,从而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以及加快气体交换,由此保证患儿生理需求,同时能够维持呼吸、心率的平稳[5]。 与此同时,吸氧有助于缓解缺氧的表现,能够避免低血氧症的发生,能够减轻肺动脉高压,促使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缩,使得支气管痉挛现象得到改善,从而缓解喘憋症状[6]。 相比超声雾化吸入,该文选取的治疗方式舒适度更好,且无异味,能够直达病灶,具有见效快、吸入时间短、依从性良好、安全性高的特点,且该仪器为专人专用,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该文选用的胸部叩击方法同时发挥双手的力量,促使叩击面更广,能够触及整个肺部,且匀速进行,能够保持良好的舒适度,还能优化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加快气体交换。 体位引流则能够让患儿保持自然姿势,缓解不适感,同时能够促进呼吸梗阻症状的好转,有助于促进环绕康复[7-8]。 上述两种物理疗法联合使用,不及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还能够有效清除分泌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儿康复。 不过肺部物理疗法也具有自身的不足, 譬如心脏节律变化。在常规物理治疗, 也就是振动排痰后进行体位引流和吸痰,能够让一些患者出现小幅度的心脏节律变化,总体节律变化较为显著,小幅度变化的节律常规[9-10]。 这些节律异常都在直立位以及停止治疗后好转,特别需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在基础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肺部物理疗法治疗小儿肺炎,不仅能够改善患儿临床体征、临床症状,还能够改善肺功能,缓解患儿呼吸系统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整体提高了治疗效果,加快了患儿康复速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物理疗法雾化肺部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哪些情况需要雾化治疗?
雾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胞二磷胆碱联合物理疗法治疗弱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