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动,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特别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变得非常重视,而且也在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培养与提升,目的在于通过该措施,有效地改变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与学习习惯。本文还将结合当前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该方法有效总结出将来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分层教学;应用方法
【作者简介】金峰,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分层教学展开详细的论述与分析:第一是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主体进行分层设计;第二是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第三是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需要对英语课后练习的内容进行分层。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下了解到同样的知识内容,掌握到相同的文化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学生主体分层
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时候,务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要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效率等各方面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划分层次并不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三六九等”,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阶段学习状况下,对课堂内容进行更加全面的掌握,以及让学生在现有的个人学习模式与学习习惯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時候,可以将学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学生,教师可以将英语学习成绩以及英语学习效率较高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将该小组命名为“兴趣学习小组”。这样,学生会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兴趣。第二类学生,教师可以将班级中英语成绩一般,但是整体问题不大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并将这一小组命名为“勇敢奋进小组”。此时,学生的内心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自己认真学习英语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将剩下的学生,一般为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分为一类,并且将之命名为“个性化培养小组”。此时,学生会明白,自己学习英语水平差并不是因为自己笨,而是因为自己所应用的学习方法不正确。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分层之后,便需要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与培养,通过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学习目标的分层。通过该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中对同样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而且还能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步骤组织实施。第一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并且要同时设计三个教学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应用。第二步,教师可以通过单词、语法、短语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此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并且要切实的将之记忆清楚。第三步,以教学“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Halloween、Valentine、Admire等词汇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要让学生对in memory of,look forward to等词组进行全面的学习与掌握。然后,便可以正式进入第三步的教学:对学生开展语句的教学与引导。
三、课后练习分层
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等到课后再对其进行复习的时候,往往会表现的力不从心,甚至会忘记教师教了什么。对此,教师在开展日常英语教学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引导与培养,以此确保学生的课后学习不会断档。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课后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分层的设计,并且可以结合不同的作业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培养。通过这种分层的方式,学生便可以在不同的学习基础上学习到相同的知识,并且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保证在复习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了解,以及深化对疑惑的解析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主要为语法、写作、阅读等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这些东西,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主要针对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程度等为主进行分层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观察其最后的效果,希望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裴红侠.简析分层式教学法在高二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00-101.
[2]杨烨.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期座谈会资料汇编(下).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9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