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公开课

2020-08-24 09:04丁卫军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听课者公开课研讨

丁卫军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公开课都有很强的形式感?这些课对日常的课堂教学真的有借鉴意义吗?

一节课之所以给人以形式感,是因其失去了固有的原生态,失去了本有的研究性,失去了应有的鲜明个性,包装的意味浓了,表演的成分多了。这样的课,少了一分本色,多了一分功利;少了一分真实,多了一分作秀。这也成为当下公开课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其根源有四:

一是价值的偏离。当下的很多公开课,把重点放在了“展示”上。展示什么?或展示一所学校的课堂模式,或展示一个学科组的实力,或展示执教教师的个人技艺。于是,“包装”上猛下功夫,而忘却了学科研究本身,忽视了教与学的两个主体——“人”的存在。更因为“一课成名”的传说,使得公开课涂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成为“走向名师”的敲门砖。

二是定位的失衡。公开课是问题研讨的平台,可是很多的公开课却把完美作为最终的追求。环环相扣,字斟句酌,甚至精细到把时间掐到分、秒,细化到每一个表情、动作。本该是为问题研讨而存在的公开课成了唯恐“有问题”的课堂,岂不是咄咄怪事?课堂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三是过程的失真。因为价值的偏离、定位的失衡,公开课的过程也变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科组的集体奉献,教研专家的直

接参与,行政领导的热心关怀,使得公开课的执教者成为“表演者”,学生的思想、情感也成了教学设计者的“跑马场”。执教者累,学生更累。

四是评价的失实。公开课的评价是集中研讨的过程,是激发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最佳时机,也是启发新思想、触发反思的最好凭借。事实上,很多公开课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真诚:大多是大谈特谈优点,而对存在的问题,或遮遮掩掩,或避而不谈,对执教者没有警醒,对听课者没有启发。对公开课存在的不足的精到剖析,其价值可能远远大于几句褒奖甚至是溢美的赞语。另一方面,很多公开课的评价环节,也只是几个专家的一言堂,没有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没有听课者与专家的对话,自然寡而无味、淡而无趣。

我主张,让公开课从展示走向研讨。

潘涌先生在《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一文中呼吁,“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研究公开课的是是非非”。这样,大而言之,对新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小而言之,对日常教学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第一,研討教学理念。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都契合了一定时期的教学思潮,体现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因此,观摩公开课,研究公开课,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着眼,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对教学目标的观察,我们可以思考:执教者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节课上是如何体现的?这样的目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什么要求,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有怎样的具体帮助?等等。又如,对学生活动的观察,课堂上如何实

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观察、思考公开课,会不断地澄明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会不断丰富课改经验。

第二,研讨教学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决定了一节公开课的容量大小、深浅厚薄,也决定了学生活动的成败。我们常常感叹公开课教学内容解读的独特、新颖、深刻,有时也会为公开课内容取舍的失之偏颇而顿足。无论如何,这都会激发我们反思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自我修炼的第一要务。我们在感受公开课教学内容确定的独特、新颖、深刻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以执教者自身的内心底蕴为基础的;反之,我们应该警醒,自身的浅薄会使设计得再完美的课堂也失去驾驭的自然。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公开课,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说,这是他板块式教学的魅力。透过板块式设计,我们会发现,最奇妙的是余老师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同样的教学内容,余老师也从不重复自己。殊不知,功夫在课外。读余老师的备课案例,你会注意到他注引的参考文献。比如《中国石拱桥》的说课,索引文献资料就达11种之多。

第三,研讨教学设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常常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善于从公开课的设计中“拿来”,优化我们日常的教学设计。借鉴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还原法。根据听课记录,将公开课的教学实录还原成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还原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斟酌的过程。还原中,

可以让你触摸到整堂课的脉络,理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层次、师生活动的具体安排。还原中,可以让你结合听课现场的情境思考执教者得失成败的原因,启发你反思日常教学的类似环节,汲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黄厚江老师倡导“本色语文”,其本色朴实的课堂常常带给听课者如沐春风之感。还原他的教学设计,朴实中风光无限。比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很多老师以为没什么可教,可是黄老师的几招,如换小标题、给小诗填空等,看似简单,却别具智慧,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极好的训练。斟酌公开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优化日常教学设计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图。

第四,研讨教学方法。成功的公开课,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点——学生活动。学生课堂活动是否主动、是否充分、是否有效,关键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从公开课中借鉴教学方法,对提高我们日常的教学技艺大有裨益。如何在课一开始就激活学生,如何形成学生之间的观点对峙,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如何细化朗读指导,如何抓住课堂生成,等等,都需要我们有心善思。比如,王君老师执教《老王》一课,因为文本的时代性与当下学生的距离,学生很难进入文本深处。王君老师智慧地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玩赏杨绛作品“沉定简洁”的语言特色,在一次次的思维激活、情感唤醒中,领着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深处去,走进了“老王”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作者杨绛的内心世界。

我们研究公开课,仅仅赞美或批判是不够的,更应该从公开课中借鉴经验,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并以一个建设者的姿态推动公开课健康发展下去,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开课的形式感强了,我们就脱去它的外衣,当作一个“靶子”,进行解剖,反思诊断;我们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

猜你喜欢
听课者公开课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