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语文”:在经历中回归教育的本真

2020-08-24 09:04丁义国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历课程语文

摘要: “经历语文”是以日常语文学习经历为基础,通过无意识随机、有意识能动、泛在化随时、集中性场所等多维度叠加训练,长期熏陶后逐渐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语文能力及状态,它包括语言感知力、思维发展力、审美鉴赏力及可持续语文学习热情等。“经历语文”的实施路径可基于自然环境、基于社会课堂和基于生活应用;“经历语文”教学资源的融通包括课程“微整合”和教材“微整编”。

关键词:经历语文经历课程整合教材整编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自筹课题“‘经历教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式研究”(编号:Bb/2016/02/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冯卫东在《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一书中指出:“我们缺失的是刻骨铭心的真学理念。”笔者深以为然。在日趋多元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方式与学习需求已有很大改变。然而,我们清醒地看到,教学手段的变革并未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陈规陋习,并没有把自主学习、互动交流、问题开放等基本要求整合到信息化教学中。一句话,学生的真学并未发生!我认为,解决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关键在让“真学”发生,而经历是实现真学的有效策略!

一、 探索“经历语文”的教学主张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特别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强调教育要从重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如何放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且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一过程?2003年,我辞去白甸初中校长的职务来到海陵中学做一名语文教师,开始研读大量教学论著,孜孜以求,并自觉在实践中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学习心理来揣摩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被动接受的知识,读背得来的知识,更容易被遗忘,而主动经历的过程越明显,对所得到的知识理解越深刻,且更能从中收获能力与情感。

2008年,我主持了南通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文化经典的诵写讲,提升青少年文化修养”。课题组通过调查学情,决定以每周三、周五下午进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给足学生主动经历的机会。我们组建了阅读欣赏、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江海小记者站、国学基础、规范书写等10多个社团作为第二语文课堂。社团活动摒弃教师知识灌输,让学生在远离升学压力的情境下主动摸索领悟诸如书写规律、采访技巧等内容,形成一些能力,收获一些情感体验等。事实上,学生也都在此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2013年,我担任海陵中学教学副校长,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应运而生。我带领一批敬业严谨、具有较扎实科研功底的教师,从古今中外教育论著中寻求经历教育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建构经历教育论。我们认为,经历是学习发生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又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经历。学生要将外在经历所得内化于心,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后再外显于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与素養。

2016年,我以“经历学习”为主题主持了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研究,提出“经历语文”的教学主张。“经历语文”是以日常语文学习经历为基础,通过无意识随机、有意识能动、泛在化随时、集中性场所等多维度叠加训练,使学生长期熏陶后逐渐形成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语文能力及状态,它包括语言感知力、思维发展力、审美鉴赏力及可持续语文学习热情等。“经历语文”提倡教师主动创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经历条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些现象、事情、活动、情感,在亲力亲为中得到素养的提升。“经历语文”需要教师适当让位,但不鼓励教师缺席,而是提倡教师创设重要经历点,促成学生更重要的经历。

二、 确立“经历语文”的实施路径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师生将经历教育的内涵片面理解为在活动中学,非活动不经历。此活动指外在的身的活动,不包括内在的心的活动。事实上,任何课堂之外的、活动类的经历都要受客观条件限制,课堂学习才是常态的,任何教育理念都要拿到课堂上接受检验。为了更好地践行“经历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7年,我开始主持研究江苏省重点自筹课题“‘经历教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式研究”,探寻将学生的语文经历转化为“经历语文”的实施路径。

(一) 基于自然环境的实施路径

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生活中可见之物,我们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实物,在实物与教材介绍的比较中感知它们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例如,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阅读《苏州园林》,了解我国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据此,我们确定“萍踪苏州,美学漫步”的研学路线,以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为中心,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及苏州博物馆来感受“园林如画”;以“风物传情”体悟为中心,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大观园,再现《红楼梦》中的江南风物,感受前人智慧。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情境,主动经历,或绘图,或摄影,或写研学笔记,或把眼前景与古今中外名著诗文相结合,吟哦讽诵之声不绝于耳。

一些散文描写抒情的对象是大自然中可感之景,我们就把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推动学生体悟自然生命之价值。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带领学生在春水涣涣、春风和煦、春雨绵绵的时节,走进春天的田野,走上乡间的小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在大自然的课堂上全身心地感受春的新、美、力。同样,对于一些写作专题,如“学习描写景物”,只有在大自然中选好观察点,仔细观察、有序观察,才能达成写作训练的价值体认,让春夏秋冬的时序变迁都外化为语言文字,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 基于社会课堂的实施路径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还有“活动·探究”单元都是实践类的学习专题,均需要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经历学习。例如,“身边的文化遗产”是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对家乡的文化遗产不一定完全了解,相比于研读图文资料,实地考察更能让其真切体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江苏海安南莫镇的青墩遗址,分布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是江淮东部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学生深入实地观赏青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参观四周被河流环抱、风光旖旎的凤凰村,徜徉在几经考古挖掘,现已回填后的四百多平方米的农耕区域,搜索岁月留下的点滴斑痕,察看农田的土壤、地里的作物,了解村民的生活和习俗。循着历史的陈迹,遥想自然界六千年的沧桑巨变,追溯代表着江海原始文化之源的青墩文化足迹,自然能生发出一种家乡的文化自信。

(三) 基于生活应用的实施路径

海陵中学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设立“语林小卫士”,鼓勵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时时处处在发生:小到个人请假要写规范格式的假条,与图书馆、物资处等学校各部门老师交流时要用规范语言,大到学校组织看电影、劳动实践活动等时用规范文字写活动方案……如海陵中学门前正在建设规划中的千禧大桥引桥伸到学校门口,会影响师生出行。学生联名给市政府写了《海陵中学师生安全出行建议书》,有理有据,最终被政府采纳,千禧大桥改建高架桥。这些可以更好地将生活经历与语文学习无痕接轨。

此外,学生在校园内除了上课,也有大量的活动休闲时间。学生将古今经典美文张贴或抄写在黑板报、楼梯口、走廊处,让每一面墙都散发着语文的气息。校园电视台、课间音乐也在学生的提议下增加了经典诵读的内容。学生漫步校园,就像在树林里呼吸空气那般,随时随地都在吸收语文。

三、 融通 “经历语文”的教学资源

“学什么”是学习的内容和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宽度和意义指向。我们通过课程与教材的整合,使得教学资源更直接地服务于学生的经历学习。

(一) 合理进行课程“微整合”

课程是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载体,是教育现实通往教育愿景的桥梁。“经历语文”的课程追求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于是,我们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统筹安排,进行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微整合”,将校本课程中的“经典诵读”“演讲与口才”与音乐课程中的发声练习、气息控制、咬文嚼字、模拟现场感、感情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整合为语音课,由音乐教师执教;诸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与美术课程构图、色彩的搭配审美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里的信息技术的网络构图能力有相交之处,把它们整合成建筑审美课,由美术教师和劳技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共同教学;将地方课程中的“手足球”“海安花鼓”整合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经历教育校本课程中的“青墩揖祖”“紫居访贤”整合进人文历史课程;将“四驱车模”“机器人”整合进综合实践课程,由信息教师执教。就七年级而言,我们将“经历语文”整合成语音、建筑审美、体育与健康、人文历史、综合实践等课程。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更丰富,学生单位时间可选择的经历点也更多。

(二) 合力进行教材“微整编”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资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整编教材,对广大一线教师算是繁杂的工程,因为他们不仅精力有限,学养也往往达不到专家的高度,难保教材质量。所以,这里所说的整编,是最大程度的“微整编”。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有《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四篇演讲词供学习。学生学习演讲词的目的是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为撰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比赛做准备。只有在与学生生活或认知有关的内容中,才能找到相应经历点,便于学生接受和体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曾被王选院士自我调侃为“狗皮膏药似的演讲”,离学生太远,难以从中找到经历点让学生身历其境,领悟文章情感。因此,我们选了章太炎先生的《今日青年之弱点》和胡适的《少年中国之精神》进行“微整编”,让学生不仅得到演讲稿形式特点的知识,更能从《今日青年之弱点》一文中清醒地意识到今日之青年身上存在着以下弱点:一是把事情太看容易,其结果不是侥幸,便是退却;二是总妄想凭借已成势力;三是虚慕文明。再从《少年中国之精神》中收获今日中国之少年应有的精神气概,收获成才成人的道理。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做”的过程,倡导“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我们注重“经历语文”的课堂研究与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下的基础教育常常是缺乏经历的教育,是“讲”的教育而不是“做”的教育。考分的提高是暂时的,而放远期待的目光,放慢教育的脚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经历中提升自己才是教育的目标。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让学校教育向其本真回归,向其应然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冯卫东.点亮教育人生的灯:“教学主张”论[J].教育视界,2019(7/8).

[3] 丁义国.“经历”即教育[J].人民教育,2017(22).

[4] 丁义国.语文学科价值在“经历”中不言而明[J].人民教育,2019(13/14).

(丁义国,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校长,获江苏省“领航杯”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特等奖,以“经历教育”为主线主持省规划课题两项,致力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出版教学专著《从语文经历走向经历语文》《作文提升就三步》。)

猜你喜欢
经历课程语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画与理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经历与感悟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