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 牛磊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身心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作文主要是写人、写事、写景的作文,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表现出来,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此外运用一种既灵活又生动的写作方法来让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186-01
语文教学主要是跟字、词、句“打交道”,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而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阶段的作文写作主要是表达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准确地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增强作文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清楚,还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妙笔生花,灵动写作。
一、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东西可以写,不知道该写什么,这就是由于学生不会去挖掘写作素材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素材最好是来自于学生周边的事情或者人物,才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启发。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启发学生,唤醒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将课文教材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将熟视无睹的生活变成精美的寫作素材。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来发抒发情感,写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比如在这一单元《桂花雨》的学习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在家乡摇桂花的场景,作者写了为什么要摇桂花、“我”帮大人一起摇桂花的场景、收桂花的喜悦,作者把每个场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儿时的童趣和对故乡表达出自己的怀念之情。像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学生学过不少,因此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文章的写法。生活中也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记忆深刻的场景,这个事物肯定跟自己发生过很多事情才值得被写到作文中去,并且学生要擅长把这个事物的变化以及自己对这个事物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一篇优秀的作文就是字与句的有机结合,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那这个能力怎么样来提高呢?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读书可以学习别人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情感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者用不同的词汇和语句来表达,他们表达的效果不一样。通过深度阅读,还可以不断地熏陶自己的情操。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个读书角或者读书会,让大家把自己平时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中去,然后以记名的方式在全班进行传阅。这样每个人都会阅读到很多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章节,就可以在全班进行分享或交流,把在文章中吸引读者的地方拿出来在全班解析一下,然后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明白怎么将书上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的写作资源。其次,教师要学会结合教材,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知道某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类文章中不同的语言风格。
三、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修改,提高写作技巧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建立在教学生如何写一篇作文,但是没有去教学生去如何修改作文。修改作文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长时间坚持修改作文能够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在低年级的作文写作中,他们的写作基础还比较薄弱,经常会出现语句不通顺的地方或者用词不当的地方,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自行修改的地方。首先要通读整篇作文,写作文的时候和作文写完之后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文章中出现的语句问题,如果找不出来还可以找其他人修改。其次,对于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在全班进行范读,并及时说出这篇作文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对于一些写作技巧比较欠缺的作文也可以拿来在班上解读,让学生给出修改意见。这种形式的作文修改有利于全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家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主要是从写作素材的挖掘、书籍的广泛阅读、作文的修改这三方面入手,从素材上给写作提供丰富的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的文字变得更加灵活,增加作文的语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完善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妙笔生花,灵动写作。
参考文献:
[1]张娜,王孝丽.妙笔生花,灵动写作——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2]董凤莲.妙笔生花灵动写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谈[J].甘肃教育,2016(07):48.
[3]王淑兰.妙笔生花灵动生动写作——再探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