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美萍,侯江娟,宋李燕,刘翠翠
(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415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免疫力降低,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肢体刺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1]。临床常采用甲钴胺治疗DPN,甲钴胺能修复神经组织,促进轴突损伤区域再生。研究发现,糖尿病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破坏神经营养因子,损伤神经组织,导致DPN的发生[2]。硫辛酸是一种抗氧化剂,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加神经内膜血流,改善神经传导速度[3]。本研究选取47例DPN患者,旨在探讨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联用硫辛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襄汾县人民医院治疗的DPN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3~72岁,平均(57.26±6.94)岁;糖尿病病程4~13年,平均(8.12±1.93)年;DPN病程1~5年,平均(2.95±0.75)年;病情程度:轻度13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联合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57.94±6.81)岁;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8.78±1.71)年;DPN病程1~5年,平均(2.78±0.81)年;病情程度:轻度14例,中度23例,重度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DPN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DPN的诊断标准[4],经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遗传、外伤、免疫等其他原因引起神经病变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有出血倾向或已发生出血者;合并精神类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就诊前1个月内发生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合并严重感染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6.0 mmol/L,餐后血糖<8.0 mmol/L。
2.1 对照组 采用甲钴胺治疗。将甲钴胺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15)0.5 m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周3次。治疗2周后改为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共治疗10周。
2.2 联合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辛酸治疗。将硫辛酸注射液(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235)600 m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改为硫辛酸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30007]口服,早餐前30 min服用,每次0.6 g,每日1次。共治疗10周。
3.1 观察指标 ①感觉定量:包括冷感觉、振动觉、热痛觉、热感觉、冷痛觉。治疗前后采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仪(北京蓝讯时代,Sensiometer A100/A200)测定末梢感觉定量。②神经电生理状况: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仪(美国尼高力,Viking Quest)测定正中、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③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包括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离心后取血清置于-30℃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ESM-1、s VCAM-1、8-ISO-PGF2α水平,所用试剂、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疼痛程度和神经传导速度评定。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为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得分越高表明疼痛感越重。显效: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VAS下降率>80%;好转:症状减轻,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VAS下降率为20%~8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5]。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好转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感觉定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感觉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感觉定量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冷感觉、冷痛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振动觉、热痛觉、热感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神经电生理状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状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正中神经SCV、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SCV、腓总神经M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感觉定量比较(±s)
表1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感觉定量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冷感觉(℃) 振动觉(V) 热痛觉(℃) 热感觉(℃) 冷痛觉(℃)联合组 47 治疗前 18.14±2.34 12.14±1.16 44.47±6.17 45.47±5.49 18.34±2.16治疗后 26.24±1.98△▲ 6.87±0.98△▲ 33.14±5.46△▲ 38.12±4.97△▲ 26.47±2.59△▲对照组 47 治疗前 18.39±2.07 12.34±1.23 44.51±5.93 45.23±5.16 18.25±2.17治疗后 22.47±1.83△ 9.28±0.87△ 38.25±5.13△ 42.16±4.83△ 22.49±2.43△
表2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状况比较(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正中神经SCV 正中神经MCV 腓总神经SCV 腓总神经MCV联合组 47 治疗前 40.56±5.12 40.17±5.16 37.16±5.19 36.14±5.48治疗后 55.14±6.37△▲ 53.46±5.48△▲ 51.42±4.89△▲ 49.17±4.87△▲对照组 47 治疗前 40.78±5.24 40.56±5.34 37.26±5.27 35.97±5.37治疗后 48.26±6.18△ 45.67±5.39△ 43.28±4.56△ 40.26±4.53△
(3)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SM-1、sVCAM-1、8-ISO-PGF2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血清ESM-1、s VCAM-1、8-ISO-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ESM-1(ng/m L)s VCAM-1(pg/m L)8-ISO-PGF2α(pg/m L)联合组 47 治疗前 1.25±0.21 1 135.23±60.57 175.32±11.75治疗后 0.65±0.15△▲ 450.12±60.45△▲ 38.56±11.07△▲对照组 47 治疗前 1.27±0.23 1 148.56±70.52 168.54±11.07治疗后 0.86±0.18△ 639.17±61.24△ 75.43±10.16△
(4)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显效25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44/47);对照组显效15例,好转21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60%(36/47)。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主要症状为感觉减退、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足部发生坏疽、溃疡等,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甲钴胺是治疗DPN的常用药物,可在体内蛋白质、脂质、核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神经递质合成,修复损伤神经,刺激轴突再生,但单用甲钴胺改善DPN症状疗效并不理想[6]。DPN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认为氧化应激反应是代谢因素、微血管病变等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共同通路[7],因此,应用抗氧化剂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硫辛酸是一种抗氧化剂,可清除氧自由基,维持抗氧化水平,增加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从而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减缓神经组织损伤,促进神经传导系统修复[8]。季文[9]研究显示,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DPN能明显改善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中联合组采用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治疗后,联合组冷感觉、冷痛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振动觉、热痛觉、热感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正中神经SCV、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SCV、腓总神经M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硫辛酸能再生氧化物质,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使神经生长因子复常,改善DPN症状;同时抑制炎症因子产生,联合甲钴胺发挥协同作用,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病变,从而增加神经传导速度。
ESM-1为内皮细胞特异性因子,其水平升高与DPN有关,是DPN独立影响因素[10]。sVCAM-1是一种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可介导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的黏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其水平较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水平增加。研究显示,DPN患者血清s VCAM-1水平均较高[11]。目前临床对s VCAM-1在DPN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但抑制其水平对防治DPN具有积极作用。8-ISO-PGF2α为自由基催化生物膜发生非酶促反应后的特异性产物,可介导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选择性促进炎性反应。8-ISO-PGF2α特异性强,在血清中相对稳定,能灵敏反映机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常作为氧化反应相关疾病指标,其水平增高表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反之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血清ESM-1、sVCAM-1、8-ISO-PGF2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DPN,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炎症损伤达到治疗目的。但对硫辛酸通过间接作用还是直接作用影响ESM-1、s VCAM-1、8-ISO-PGF2α水平,尚不明确,需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DPN,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炎症损伤、降低氧化应激等,改善肢体末端感觉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状况,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