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2020-08-18 08:37刘贤虎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探究课堂教师

文∣刘贤虎

一线教师经常反省,学生不是我们教会的,学生自己会学习,不教也能悟出来;不会的教了也不会,因为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由此反观教学,显然是教的方式不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较少教学生如何去独立学习,没有放手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将知识“咀嚼”碎了“喂”给学生。缺少教师的帮助、“咀嚼”,学生就不会“吃东西”、不会学习,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简而言之就是会学。学会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会学才是终极目标。

一、问题教学的含义

(一)问题教学的发展

问题教学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20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学者提出了“问题教学”,其代表人物有列尔耐尔、马赫穆托夫、马丘什金、鲁宾斯坦,代表作有《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和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思维和它的研究途径》等。在21世纪前后,问题教学才引起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注意与重视。

(二)问题教学的概念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问题串”驱动学生思考,使教学相融,从单纯的“知识掌握”转向“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并重。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知识的问题结构和认知框架,变碎片化学习为结构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糊学习为可见学习,生成一种更开放、更灵活、多线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问题教学的流程框架分为四个板块:问题引发—问题探究—互动建模—问题解决。其结构见图1。

问题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问题教学以“本原性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本原性问题”不同于“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更多地注重知识本质;也不同于“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更多地注重思维发展。“本原性问题”试图将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结合,不仅关注教什么,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主动学习。不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还通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串”有以下特点:①关注问题的“质”,即问题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②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引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的空间;③问题相对较综合,涵盖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④少而精,一节课一般围绕两三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⑤联系紧密,问题间呈现进阶或并列关系。

二、问题教学的过程

问题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透过数学现象追问数学知识本质,提升教学的效度;注重让学生在分析、评价、思辨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提升教学的温度;注重培养学生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提升教学的广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问题引发

问题引发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在问题教学中,学习的内容是蕴含意义的任务,即真实情境的、符合逻辑意义的问题解决。

【例】“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问题引发:

①教师出示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教师拿出一块软陶,让学生想一想能直接求出这块软陶的体积吗?

【例】“面积单位”一课的问题引发:

①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有多高?你们再猜猜老师的食指有多长?

②师:厘米、分米、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用长度单位。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用长度单位来表示面积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用什么来表示面积的大小呢?

生:面积单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

以上的问题引发是从知识结构入手,问题引发还可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入手。

(二)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串”和学生探究。“问题串”是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问题串”成为学生学习单的主要内容。“问题串”常常包括what(是什么,指向知识的符号表征)、why(为什么,指向知识的逻辑形式或价值意义)、where(怎么做,指向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how(怎么样,指向情感态度、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每一个数学知识时应该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问这些问题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元认知能力的高低正是决定问题解决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串”呈现的形式有并列式、进阶式。进阶式问题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后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并列式问题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学生先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

问题串表述开放,指向学生学习什么,也就是要达成的目标;学习要点通俗简洁,指向怎么学,也就是学生怎么去学。

【例】“面积单位”一课的“问题清单”以及学生学习要点是: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实践操作:看书、问同学……)

2.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学生实践操作:找、比、量、画、剪……)

3.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实践操作:哪个大、哪个小……)

“问题串”有3个,要点是“看书、问同学、找、比……”这里的“问题串”指向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里的“学习要点”指向我们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关注的是学习方法。

学生探究首先是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之上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看书。其次是协同学习,倡导同桌之间的协同,遇到困难可以求助他人、课本,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人。这个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在12分钟左右,改变以往的碎片化学习和浅层次思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结构化学习和深层次思考,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三)互动建模

在“问题探究”环节后,学生针对“问题串”进行汇报,聚焦一个个问题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引导、提升、概括,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建模。这里说的模型是广义上的,可以是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数学规律、运算定律、性质和概念等。例如在“分数与除法”的互动建模中,学生观察3个具体除法算式后,有的用文字来描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的用字母来表示,还有的用关系式来表示。

【例】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先出示图2(两个长方形没有格子),让学生猜一猜它们面积大小的关系,接着出示图3,验证学生的答案,同时引发疑问: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同,面积相同呢?学生答道,因为它们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满,也就是都有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也就自然得出一个物体的面积或一个图形的大小与它的形状无关,与它里面有几个面积单位有关。

图3

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不仅包括对标准量的建立,还应包括对比较量的建立,这样学生才真正会用面积单位来度量,才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描述面的大小,进一步理解一个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这个面的面积就是多少。

(四)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就是平常的练习巩固,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势,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反馈让学生知道是否已经达到学习的要求,还要通过对练习的评价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完成习题后,不能停留在“对答案、说解答过程”的低层次思维上,而应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对于这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看到这道题的答案后,你对答案有什么看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提升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有时间的保证,还要有题量的保证,特别是教材上的习题要尽量都解决。不能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因为绝大多数课堂遗留的问题会不了了之。

三、问题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力图改变以往一问一答、教师问学生答、单向互动推进的局面,营造不一样的教学推进方式和课堂文化。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协作、主动地学习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改变教师的教,从主宰走向主导

教师主宰课堂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很多年,却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们曾对一节校内公开课进行统计,发现教师一共提出63个问题,一个问题不到一分钟,教师依然在不自觉地主宰课堂。问题教学要求教师提出3个左右的主要问题,加上其他有效问题,总数在20个左右。这样对教师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比较与优化)。

【例】“分数与除法”一课的问题引发:

①题目:把6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6÷3=2(个)

师:是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板书算式)。

②题目: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你会列式吗?分得的个数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

生1:5÷3。

生2: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当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时,应该怎样表示结果呢?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与除法。

问题引发立意要高,难度要低,指向要明。由平均分引入,分得的结果从整数到分数,从认知角度来顺应,立意高。不管把多少个蛋糕平均分,都要用除法计算,这样的算理对学生来说容易同化,难度低。第二次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指向明确。这一环节考验教师善于举例、善于提问的基本功。

善于提问更重要的体现是“问题串”的提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串”如图4所示。

我的学习清单

图4

教师要善于提问,要尽量少提回忆或记忆层面的问题,要多提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你能不能解释这是为什么?”“你对这种方法有什么看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等,促进学生去分析、去评价、去创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同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改变学生的学,从学会走向会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直在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但在实践中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蜻蜓点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最近研究发现,在一次大型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15节观摩课中,教师的语言时间在课堂总时长中平均占比为65.07%,学生的语言时间平均占比为29.22%,非语言时间平均占比为5.71%。而学生的学习经常需要静下心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许多教师在没有理解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之前,就把教学重点放在可观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活动本身作为教学目的,使得当前课堂学习中出现了许多“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的现象。

问题教学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师碎问、学生碎答的局面,用大格局、大板块促进学生的建构反思、批判理解、迁移运用。从以往的跟着教师走、亦步亦趋到现在的真正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协同学习;让主动权在学生中不断传递,创造大量的辩论和讨论机会,让学生发出富有成效的话语。更重要的是,在问题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明确知道要去哪里,也知道怎么去。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究、协同学习。摆在首位的是学生独立学习(非合作不可的个别情况除外),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如有困难可以求助同桌,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帮助附近同学。

教学初期需要教师呈现“问题串”,学生按照进阶式或并列式的问题链去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串”。初期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要点,一段时间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只需要点拨一二甚至不需要提醒。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提高。

(三)重构课堂文化,让低效走向有效

所谓课堂文化,更多的是指教室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成员关系的建立,后者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倡建立师生尊重、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在这样的课堂文化下,才能有效实施多向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自由去理解、去探究、去体验,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1.尊重

尊重是建立良性课堂文化的基石。实施起来“说易行难”,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的权威会更突出。教师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约束自己,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地位,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尊重。同时学生在家里是中心,在学校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环境制定群体相处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尊重其他同学。例如班级公约“我是声控王”:零级声音静悄悄,一级声音小小小,二级声音不要吵,三级声音全听到。在阅读、写作业等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不能发出声音,不要影响他人。协同学习时,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要很小声,只能两个人听到,不要影响他人。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全班同学听到,需要用到三级声音。“我是声控王”的规则就是学习时不要干扰他人,其本质就是尊重。

2.倾听

倾听,首先是教师要学会倾听。经常有教师抱怨,自己班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很差。但是下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都还不错。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好自己,对学生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没有以慎重、礼貌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去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信息。教师要做好表率,不仅要听学生表达的内容,还要听他们表达中所包含的情绪和思想。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互相倾听、静下来的课堂,而不是场面热热闹闹的课堂。

另外,学生也要学会倾听。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把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要形成互相倾听的融洽关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0个月。

3.交流

让以往课堂单向的师生对话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学生作出初步阐释后,教师切忌进行评价,而应组织、邀请更多学生对问题答案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启发、追问,让学生互相质疑、分析、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形成围绕话题展开的交流,最后教师再梳理归纳评价。互动时,学生可以不举手直接发言,切忌自说自话。一个学生发表意见后,后面的学生不能再简单重复前面学生的话,要说补充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反对的意见或者强调前面说到的重点,强调生生对话的内容。互动时“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也不能忽视“怎么说”。在实践中我们尝试着给学生一个话语系统,例如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后,最后结束语要说“欢迎其他同学补充”,或者下一个学生在发表意见时先说“我同意你的想法”“我有不同的意见”等,这些做法对形成交流有较好的效果。这样形成交流的多维对话策略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较大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体验,真正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许多学校、教师都在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有效实施的途径。问题教学给予学生主动学习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探究课堂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