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

2020-08-18 01:05刘彦博王远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四肢经皮微创

史 超, 刘彦博, 张 莎, 刘 菲, 王远瑞

(1. 陕西省西安工会医院 骨科, 陕西 西安, 710100;2. 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 外二科, 陕西 西安, 710048;3. 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 医务科, 陕西 西安, 710048;4.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陕西 西安, 710032)

四肢骨折是骨伤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运动伤、坠落伤、意外事故等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由于四肢活动度大,骨折后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固定,易加剧骨折损伤或诱发感染,增加内固定术治疗难度和延迟骨折愈合。既往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但该术式也存在手术创伤风险增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骨折愈合时间较长等缺点,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显著增高。近年来,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逐渐应用于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其符合骨折内固定术微创理念的要求,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广泛[1-2]。本研究对88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总结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88例接受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患者均于骨折后6 h内入院就诊,经症状观察和体征检查、骨折创伤原因询问和影像学(X线、CT等)检查均明确诊断为四肢骨折; ② 患者年龄60~80岁,均在骨伤科成功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 ③术后均至少随访6个月,并保留完整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排除标准: 骨质疏松所致的隐匿性骨折、陈旧性骨折、合并骨肿瘤或严重基础疾病、相关资料不全者。根据接受内固定手术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2)和微创组(n=46)。常规组男27例,女15例; 年龄60~78岁,平均(68.23±9.24)岁; 骨折部位: 前臂尺桡骨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7例; 骨折受伤原因: 体育运动伤13例,跌倒伤12例,坠落伤8例,交通伤5例,其他4例。微创组男29例,女性17例; 年龄60~79岁,平均(68.26±9.28)岁; 骨折部位: 前臂尺桡骨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13例,肱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8例; 骨折受伤原因: 体育运动伤16例,跌倒伤14例,坠落伤7例,交通伤6例,其他3例。2组老年四肢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和骨折受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且手术均由同一组具有5年及以上内固定手术经验的医师完成。术前均给予常规牵引或石膏外固定治疗,抬高患肢,肿胀轻微者直接进行手术,肿胀显著者可先冰敷消肿处理,待肿胀缓解后再行手术,对于合并复合伤者待病情稳定再行手术。

常规组: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骨折部位切开后剥离皮肤和肌肉组织,显露骨折端,清除骨折部位的碎骨块和淤血,借助C型臂进行骨折复位。测量矫正患肢成角、长度,并观察患肢旋转畸形情况,复位满意后置入远端解剖钢板,利用固定器和拧入螺钉进行内固定,常规留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和外包扎固定。

微创组: 术前处理和麻醉方法同常规组。借助影像学精准定位骨折部位,在X线辅助下进行肢体牵引、挤压和撬拨,以纠正畸形骨折和恢复骨折端对位对线,骨折复位后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在骨折远端或近端做长度为2~3 cm的小切口,切开深筋膜直至骨膜外,用骨膜剥离子在深筋膜下骨膜外分离软组织,建立软组织隧道,术中注意不要切开骨膜,保持骨折端闭合状态。之后在骨表面置入合适的钢板,在直视和C型臂辅助下观察并调整钢板位置,骨折复位满意后在近端或远端小切口分别置入2~4枚螺钉,再次确认复位和钢板固定满意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无需外固定。2组术后均抬高患肢消肿,预防感染以及早期康复锻炼均相同,术后通过电话和门诊复查的形式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

1.3 研究指标

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7 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静脉栓塞等)等围术期指标。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内固定松动、畸形愈合等发生情况,同时评价术后骨折恢复效果。效果评价标准: 优,骨折完全愈合,无疼痛感,日常活动不受限,关节活动受限<10°; 良,骨折处基本骨性愈合,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日常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受限度为10°~30°; 差,骨性未愈合,日常活动显著受限,关节活动受限>30°。骨折恢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微创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术后3、7 d 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见表1。

表1 微创组和常规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常规组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血肿5例,切口感染3例和静脉栓塞1例,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43%; 微创组术后仅出现血肿2例,未发现切口感染和静脉栓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康复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X线检查显示, 2组均未出现钢板断裂和内固定松动,钢板位置稳定。微创组大部分患者骨折基本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97.83%(45/46),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3.33%(35/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恢复优良率比较

3 讨 论

老年人群的骨小梁变细和皮质变薄,骨密度下降,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跌倒、摔倒时,四肢骨折发生风险显著增高[3]。老年患者发生骨折时,由于体质较弱,血流动力条件较差,对骨折所致的疼痛肿胀的耐受性显著较差[4-5]。此外,老年患者术后因为疼痛导致下床活动时间推迟,延长卧床时间,最后导致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风险增加。因此,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应尤为谨慎,一方面应尽快减轻骨折所致疼痛,另一方面应从多途径减轻患者手术创伤,缩短卧床时间和促进快速康复[6]。

微创理念和骨生物力学的发展使得骨折内固定理念发生变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将软组织广泛剥离和直接复位,虽然手术视野清晰,骨折部位暴露充分,复位操作方便,但是手术切口较长,对患者生理创伤较大,骨折部位血运破坏显著,且放置钢板时医源性损伤可能加剧周围软组织损伤,进一步破坏骨折端血运,易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延迟切口愈合,增加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7-8]。老年四肢骨折患者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较强的创伤应激反应,术后1~3 d患者多主诉疼痛显著,导致无法开展早期康复锻炼,不利于患肢活动功能的恢复,导致卧床时间延长从而增高感染发生率。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微创和符合骨生物力学等优点,规避了不必要的创伤和软组织剥离操作,节约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而且不直接暴露骨折端,重视保护血运及骨折部位的软组织,对于骨折愈合和骨质恢复具有促进作用[9-10]。加压锁定钢板是一种与骨膜不接触的钢板,具有锁定螺丝孔,置入后能发挥类似于内固定支架的作用,依靠钢板的交锁结构发挥内固定作用,非常适合老年骨质疏松四肢骨折患者[11-13]。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创组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说明对骨折端的内固定效果较好。同时,锁定钢板放置于骨膜外,能尽可能避免对骨质血运的压迫和破坏作用,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本研究显示,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且骨折愈合时间缩短,骨折恢复优良率更高,与文献[14-15]结论相符,也印证了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临的床优势。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样本量偏少,可能存在样本收集选择性偏倚; ② 影响老年四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较多,内固定手术是主要原因,此外还包括患者体质条件、骨折史、免疫功能、骨质疏松程度、早期康复锻炼以及围术期护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研究数据造成一定干扰。但总体来说,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四肢骨折患者。

猜你喜欢
四肢经皮微创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跟踪导练(四)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跟踪导练(四)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