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超
摘要:在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在此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研学旅行的理念同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很多地区都尝试着将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然而,在研学旅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本文围绕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展开分析,重点分析了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于“游学”,忽略了“研学”
研学旅行的初衷是为了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游玩中通过自己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方式学习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大多数是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但是,在实际的研学中,却经常会出现过于侧重学生的游学体验而忽视了研学体验。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游览景点、聆听老师讲解能够获得很多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获得了很多基础知识,但是像人文素養、科学精神、社会责任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却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二)过于形式化,参与度低
中小学生选择参加研学旅行,也是为了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学习,更好地参与到整个研学过程之中。但是从实际的研学过程来看,很多研学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只有个别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研学旅行中实际的任务中去。有些研学团队会在研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团队任务,并分配给小队来完成。每个小队的队员参与度层次不齐。有些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也有一些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消极被动。研学结束后,积极主动的学生学有所获,而消极被动的学生则只是跟着队伍走了一遍。
(三)着重实施过程,弱化科学评价
评价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很多研学团队都已经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却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很多研学团队都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实施活动、如何让学生获得好的研学体验上,而对整个研学过程的评价却恰恰被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没有评价,学生在整个研学过程中的表现没有评价,学生在结束整个研学活动后也没有评价。有的机构会颁发给学生一个社会实践证书,但是证书上面的评价等级全部都是优秀,没有区分度,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评价。
(四)研学内容缺乏特色,价值较低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景区也有不同的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研学目的地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研学主题、研学计划、研学系统。当前,很多研学活动的内容缺乏特色,价值较低,同质化严重。研学活动没有根据目的地的特点、内容进行特色化构建,导致研学活动很难能够真正做到特色化、价值化。
二、解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问题的建议
(一)寓教于乐,“游”“研”结合
研学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研学”上,单纯追求游玩体验的活动应该叫作“旅游”而不是“研学”。真正的研学除了要在游玩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研学过程中,研学老师应该提前制定科学可行的研学计划,应该提前确定研学主题与研学目标。在制定研学计划的时候,应该将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融入到整个研学活动中去。在实际的研学活动中,应该切实地落实这一研学计划。在研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应该提前做好风险分析,做好应对风险的紧急预案,更好地保证研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二)提高任务分配颗粒度,提高参与度
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三个。第一,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地进入到研学活动中来。第二,提高任务的颗粒度,在分配任务的时候,除了以小队为单位外,还要将每个小队的任务细化到每一个队员,使每个队员都能够承担一定的任务。第三,增加互动性强的小活动。整个研学活动少不了趣味性的小活动,而且通过这些小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去展示自己,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在研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应该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地检验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学习效果,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通过评价,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学活动中来,而不是做研学旅行的“边缘游客”。
(四)精选研学内容,开发专业研学系统
组织一群中小学生,穿上儒生服饰,拿着竹简去景区转一圈,这难道就能称得上是国学研学吗?研学旅行既要有线下的研学活动,也要有线上的研学系统。线上的研学系统应该包括研学题库、研学音频讲解、研学评价、研学客户管理等等。研学系统和研学线下活动同样重要,是支撑研学线下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同研学线下活动相辅相成、协作配合的好帮手。另外,不是每一个景区都适合作为研学活动目的地,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地方,这样在挖掘研学内容的时候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对研学内容进行精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研究可知,当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侧重于“游学”,忽略了“研学”;过于形式化,学生的参与度低;着重实施过程,弱化科学评价;研学内容缺乏特色,价值较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比如寓教于乐,“游”“研”结合;提高任务分配颗粒度,提高参与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精选研学内容,开发专业研学系统等。
参考文献:
[1]关晓清.基于研学旅行的小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例析[J].黑河教育,2020(06):51-52.
[2]曾素林,叶再娇.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17):16-18.
[3]孟奕爽. 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育人作用[N]. 湖南日报,2020-06-05(008).
[4]严钰帆,杨崝源,马倩怡.文旅融合时代下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和展望——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教学,2020(11):60-64.
[5]徐昌.文化理解: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要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