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运动竞赛的相关运动训练学因素分析

2020-08-15 13:33王诗钰
商情 2020年34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

王诗钰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已经成熟的体育运动相关研究,从制度、比赛前后安排、运动负荷调整、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对影响运动竞赛的相关运动训练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竞技比赛  运动训练  体育研究

伴随世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运动竞赛逐渐成为了国家交流、社会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运动竞赛的竞技性也在逐步提升,既往研究证明,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表现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所干扰。从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分析环境、运动员主观因素等方面,少有研究分析运动训练学相关因素。本文正立足于该空白点,对影响运动竞赛中运动员表现的运动训练学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可靠参考借鉴。

一、运动竞赛制度

运动竞赛以什么形式开展,以什么条件判定胜负,均是通过运动竞赛的安排来决定的,所有运动竞赛制度都有一个核心的制度安排,具有激发运动员积极性、引导运动员开展训练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运动竞赛制度,能够在承认竞技方诉求以及规范其利益实现的前提下,达到有效激励各个单位的作用,且能够让运动员行为转化为有利于全局利益的行为。简而言之,合理的运动竞赛制度,就是协调全局利益以及局部利益的重要调节器,能够让二者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且有利于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合理规范项目布局,是一般运动竞赛举行的基本条件。我国所举行的运动竞赛,均是一种典型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交流以及减少运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从我国运动竞赛举行情况来看,一般运动竞赛制度安排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竞赛设置、竞赛约束、赛事安排。具體为:竞赛设置是我国运动竞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为促进国家运动技术发展而构成的一个制度框架,明确了运动员如何参加运动竞赛,如何在运动竞赛中表达以及满足自身的具体诉求,决定了运动竞赛参与方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竞赛约束的主要作用是将运动竞赛本身的社会行为凸显出来,将运动竞赛所能够带来的物质收益减小,在明确运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鼓励运动竞赛参与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水平,比如成绩确定方法、技术约束等均是竞赛约束的构成部分;赛事安排是我国体育运动行政主管部门针对运动竞赛办法的一系列条件以及办法,确定了运动竞赛的基本性质以及比赛次数的具体安排。

二、大型运动竞赛前后安排的影响

大型运动竞赛的前后安排关系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以及运动员的临场状态,客观而言,运动训练只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发挥能力只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因此,运动员只有多次参加比赛,多在比赛之中检验自身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比赛水准,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满足自身的竞赛诉求。奥运会、世锦赛等赛前参赛次数,均是反映一个运动员技术发挥能力的客观性指标,要求运动员在参加大型比赛之前,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能力,积累比赛经验,发展自身的竞技状态。在大赛前后安排方面,各个国家均有不同的做法。在奥运会、世锦赛举行之前,运动员应该有序的参加一定的运动竞赛,在竞赛中调整自身的竞赛状态,培养提升自身的竞赛能力以及临场能力,在临赛前进行合理的节奏调整。比如,我国运动员刘翔在参加大型运动竞赛之前就会有一段时间的调整期,经过计算,大约为38天周左右,以消除之前参加大量比赛累计的心理负担以及身体疲劳,并仔细分析此前参赛出现的技术问题,对技术问题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进,并有效了解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等。赛后训练则是为让运动员在参加大型运动竞赛后,能够稳定自身状态,并有效延续自身的最佳状态,为其修整创造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从而为后期大型运动竞赛的参加奠定基础。

大型运动竞赛的前后安排是经过多年技术论证以及实践研究的,对于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所以,大型运动竞赛前后安排是为影响运动竞赛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立足于当前成熟的体育研究,合理制定前后安排计划。

三、年度训练安排的影响

客观而言,若是安排有全年竞赛日程,那么高水平的运动员就不能够采用传统的周期竞赛调整方法以及大周期安排模式,只能够在全年内合理安排多个中小周期的调整模式来保证自身的经济状态。国内多数高水平运动员,均是将重大比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该核心开始安排比赛以及训练,试图在重大比赛中展现出最好的成绩以及最好的竞技状态。因此,参加重大运动竞赛的运动员应要合理、有选择的参与竞赛。以国外网球运动员的竞赛安排为例,其竞赛安排相对密集,多采用中周期以及小周为主的年度周期安排训练模式,我国多数高水平运动员也充分考虑到了重大运动竞赛周期长的特征,将比赛延续安排时间确定在十周左右,基本采取的是“五周训练、十周比赛”的节奏安排模式。

在训练负荷方面,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以及基础技能水平进行调整。结合项目能量代谢相关研究,不同的运动竞赛,运动员所消耗的能量也有所不同,以一般网球比赛为例,在既竞技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大约在70%的时间内需要系统功能,在20%的时间内需要做无氧有乳酸运动,只有10%的时间做有氧功能,在比赛过程中,无氧运动是为主要运动形式。因此,网球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主要为接近比赛强度的无氧运动训练。并且,越是比赛安排越多的运动员,无氧训练的安排应越密集。由此可见,运动负荷安排对于运动竞技中运动员的发挥也有直接影响,应根据运动竞技比赛的具体内容以及形式,合理确定训练方法,以改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表现。

四、心理训练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关键要素,国内有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充分研究。多数学者表明,高竞赛自我效能高赛前状态注意水平是促进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形成比赛最佳心理状 态的重要个体状态性心理影响因素,高任务目标水平则有助于运动员集中精力完成当前的比赛项目,完成当前的比赛任务,促进最佳比赛心理状态的形成,而个人焦虑以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则会间接阻碍运动员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尤其是在各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水平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差距实际上在不断减小,心理因素反而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获胜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理论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诸多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高度认同。许多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心理活动规律和运动成绩之间的差异来判断合理的心理状态干预方式,注意特定因素对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但是多数研究都表示,运动员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多种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状态的形成和运动员的生理条件也有着密切关系。简单来说,在运动竞技比赛中,该水平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能水平、战术能力、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具备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下才能够表现出来。所以,心理训练将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最终成绩。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心理状态训练模式,比如呼吸放松法、持续暗示法、信息调控法等,在赛前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有效协作,帮助运动员克服相应的消极心理因素,才能够确保运动员发挥正常运动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运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多种运动训练学因素有直接关系,体育工作从业者应深刻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最终成绩的影响,结合科学理论,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春雨.运动捕捉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运动力学参数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骨伤,2019,32(9):802-806.

[2]杨宗青,米靖,张承毅,等.比赛中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三分跳投动作特征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6):107-116.

[3]李美慧,刘卉,高捷.影响我国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自由泳转身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9(09).

[4]崔树胜.茶氨酸对足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8(07).

[5]李巧灵,许莹莹,王明辉,等.高水平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3):539-542.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
浅谈田径运动训练的损伤及预防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运动康复疗法
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浅谈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运动训练联合注射玻璃酸钠与口服氨基葡萄糖治疗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对高校运动训练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