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

2020-08-15 00:49杨巧巧汉瑞娟王彩花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原地区高原灾害

杨巧巧,陆 皓,汉瑞娟,许 梅,王彩花

(1.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运动医学科,兰州 730050;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兰州 730050)

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强紫外线、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等特点,导致其发生灾害事件的种类与低海拔地区、平原地区有显著不同,因此,高原地区灾害救援与一般灾害救援也不同[1]。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实施科学救援,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救援的核心[2]。高原地区护理人员作为灾害救援医疗队员中的主要参与者,其在处理灾害事件时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提高灾害救护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护士的灾害护理能力在灾前物资药品的准备、灾时危机情况的应对处理、灾后重建等方面影响着整个救援团队的救援质量和效率。目前,护理学专家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于储备专业的灾害护士,提升护理人员的灾害救护能力。因此,笔者从高原地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综述近年相关研究进展,阐明高原护理人员救护能力在灾害救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提高高原灾害护理能力和灾害护理相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高原灾害护理能力相关概念

1.1 高原灾害护理赵生秀[3]认为高原灾害护理是“能够对高原灾害护理相关知识技能系统的、灵活的应用,且和相关专业人员合作,针对减轻高原灾害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生命威胁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救援活动”。关于高原灾害护理,美国Andrea Jennings- Sanders教授于2004年提出詹宁斯灾害护理管理模式,将灾害救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灾害期)、第二阶段(灾难期)、第三阶段(灾后期)、第四阶段(评价期)[4]。借鉴詹宁斯灾害护理管理模式,将高原灾害护理救援分为高原灾前期、高原灾难期、高原灾后期、高原评价期等四个阶段的护理救援。如何按照灾害护理不同阶段来明确高原灾害护理相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原灾害护理能力标准,提高高原地区护理人员的灾害护理能力,将是我国未来灾害护理研究的方向之一。

1.2 灾害护理能力Slepski[5]将“准备和应对灾害事件时所需要掌握的综合性知识、技能和行为”定义为灾害护理能力。有关灾害护理能力的研究,国外专家已进行积极的探讨,并逐步形成普遍认可的灾害护理能力。21世纪初,日本在COE(Center of Excellence Program)计划中提出建立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重要性。2009年国际护士协会(ICN)提出作为一名合格的灾害救援护士,需具备减灾/预防、备灾、应对及恢复/康复等4个方面的能力[6]。我国灾害护理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众多的灾害专家已积极开展灾害护理能力的相关研究,杨燕妮[7]等在汶川地震现场救援体验质性研究中提出,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现场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对灾害救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刘传兰[8]认为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护理人员除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外,同时自身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灾害护理的研究已拓展到护理人员灾害应对工作内涵、标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高原灾害护理作为灾害护理研究的组成部分,对探讨高原地区护理人员在应对灾害事件时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十分必要[9]。

2 高原灾害应具备的护理核心能力

2.1 现场急救的应急救援能力对于高原灾害所引起的伤员初期救治十分重要,医学上认为伤后的一小时为黄金抢救时间,前10分钟更被视为白金抢救时间,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较高水平的现场急救应变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具有急救意识和时刻保持警觉性,以应对整体情况安全判定及细微病情变化的及时察觉。于静静等[10]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伤员分析中指出,护理人员的现场急救能力应具备对伤员的心理疏导援助能力,加强护士政治思想建设,做到有备无患并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当有紧急情况发生时,护理人员可以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置措施,第一时间抢救伤员。

2.2 自救互救能力护理人员作为灾害的重要救护者和参与者,具备一定的灾害护理核心能力,对提高灾害护理救援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原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救治任务紧急、救护环境险恶、地理环境复杂、伤员病情危重等特点,护理救援难度超出预想[11]。护理人员除掌握急救护理能力及野外生存技能外,还应具备自救互救能力,有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可使87%的伤员免于死亡[12]。

2.3 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高原低温、低氧的独特环境会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病理生理改变,会对护理人员本身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及精细工作能力等救援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得救援效率明显下降。因此,与高原灾害特征相适应的救护能力是高原灾害救援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汉瑞娟[13]在高原灾害护理人员救护核心能力体系构建中提出3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的高原病相关知识、高原环境特点及对健康人群的影响、高原氧疗护理等10个指标作为护理人员应对高原灾害需掌握的核心能力。

2.4 高原灾害评估能力杨雅娜[14]等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的灾害知识储备、危机评估能力是灾害前期护理培训中的关键点,高原灾害前期是护理救援的第一阶段,护理人员只有准确掌握评估高原地区资源与风险能力,才有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其中,风险评估能力的构建能够为灾难期的应急处置能力、心理应激能力乃至灾后重建期的疾病预防能力、灾民心理调适等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灾害教育培训时,应对上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2.5 心理调节能力险恶的救护环境、紧急的救护任务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从进入灾区到展开实地救援工作,大多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从未想象过的悲惨场景,护士内心的恐惧感和不可控感伴随着整个救援工作[15],有研究指出,参加过灾害救护工作的护理人员相对于未参加过灾害救护的护理人员,在面对灾害时,救援过程中可能会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如紧张、焦虑、恐惧等诸多负性情绪更容易发生,不仅影响自身健康,也会影响救援工作[16]。因此,在高原灾害的救援中,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

2.6 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能力在高原灾害事件中,人力资源的配备、设备设施的缺乏和通信的中断等均会成为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具体挑战,这必然会影响到护理人员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救治能力的发挥。因此,对于高原灾害护理人员而言,具备灾害现场学习能力,实施有效灾害救援十分重要。有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在灾害管理中往往担任着重要的角色[17],因此,护理人员需不断积累灾害管理知识,以提高其临床专业能力和培养其救护现场的领导力、决策力,同时,还需提高在救援开始时各个阶段与其他医疗人员、其他救援机构的沟通协调能力。此外,在应对灾难的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迅速地提供医疗救治,同时需兼顾抚慰伤者和受灾人群的心理创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多角色护理能力,从而为伤员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导。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可以作为整个团队的领导者、决策者、倡导者、顾问甚至教育者的身份去解决不同受灾人群的具体困难。多角色的转变对灾害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要求提高,从自然灾害的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这些技能对于提高灾害护理能力、创建灾害管理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3 高原灾害护理能力现状

2010年,在青海玉树发生7级以上地震灾害中,全国各地医疗救援队奔赴玉树参与到救援现场,护士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体现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医疗救助精神,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有待改进。李晓芳[18]等人针对青海地区护理人员的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整体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较弱,在减灾/预防能力和灾后恢复和重建能力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在于备灾和灾害应对,但不应忽略减灾/预防、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高原地区护理人员救护能力的调查中发现,除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掌握程度较高之外,其他灾害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较低[19]。灾害相关研究均指出我国护理人员的现状,不仅表现在灾害护理知识的储存能力上不足,而且在灾害现场救援时的灾害应急护理能力凸显不足[20]。

4 高原灾害护理核心能力培训现状

吴凡[21]在灾害响应过程中护士救援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结果中提出:“希望能够参加到高原灾害的仿真模拟训练当中,避免出现在灾害现场的慌乱现象,更加有效地展开救护活动”,“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同时在野外生存的经验也欠缺,所以,在救灾的道路上越走越觉得情况严峻”。都郭蕾[22]对国内护理人员在灾害护理能力培训研究现状中提出:我国灾害护理相关知识体系尚不完善,且无统一标准,各院校并没有将灾害护理纳入护理教学计划的必修内容之中。2008年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警示人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备灾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储备备灾知识、训练备灾行为,从而提高备灾能力。同时,对于灾后心理护理、备灾能力、防疫和重建等均要求护理人员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灾害救护的培训对提高高原地区灾害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灾害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可以提高培训知识掌握的有效率。陆皓等[23]分析高原地区不同层次医院护理人员对灾害救护存在共性及个性需求,而培训内容的共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急救护理能力与高原护理能力的相关知识上;在共性需求外,各层次医院需根据本院所承担的职责与功能有所侧重。一级医院护理人员的重点需求集中在基础急救护理能力,但对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的相关知识要求缺乏全面了解,尤其缺乏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二级医院护理人员的重点需求相对集中于灾后护理能力的相关知识及少数民族沟通的能力上。高原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护理人员在救援中常因语言交流障碍,导致护理救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应加强救援人员双语的培训[24]。三级医院护理人员的重点需求集中在掌握灾后传染病相关知识、灾后心理危机护理干预、灾后环境卫生管理等灾后护理能力相关知识上[25]。

5 思考与展望

5.1 建立高原灾害多元文化护理核心能力培训体系随着高原灾难事件的频频发生,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原灾难救护中。高原地区不仅民族成分多,且各民族在经济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6]。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增加护理人员救援工作的难度。在高原地区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灾害救护,并在救护过程中与患者达成文化共识,对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照顾,将成为高原灾害救援护理人员所面临的难题。建立高原灾害多元文化护理核心能力培训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是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救护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国灾害护理研究起步相对国外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尤其在高原灾害救护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护士缺乏,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有必要系统化了解高原灾害的救护知识,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借鉴国外灾害救护能力标准,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原灾害事件的救护能力框架,建立高原灾害多元文化护理核心能力培训体系,且在培训体系中添加多元文化资料评估与支持技能、不同民族沟通技巧,并研制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依托院校开展高原灾害救护能力的教育与培训。

5.2 加强高原灾害护理能力模块化建设护理人员是组成高原灾害救援的重要力量之一,可以为受灾民众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减轻伤员的病痛,促进伤员的躯体、心理早日康复。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遵循护理人员教育程度、工作能力等综合情况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在基础理论、实践操作、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以促进不同层次的临床护理人员拓展潜能。针对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内容或模型,国内学者张华[27]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模块化的灾害救援“五库一网”,该模块的构建为灾害救援培训、组织、建设提供依据,国外也有类似文献报道,Jennings- Sanders等[28]提出社区护理人员灾害护理管理4个阶段教育模型,根据灾害前期、灾害期、灾害后期、服务对象/人群期4个阶段相对应的角色、任务进行培训,从而达到减低灾害死亡率、改善健康状况及减小灾害损失的目的,这也启示通过高原灾前期、高原灾难期、高原灾后期、高原评价期4个阶段的救援特点构建培训模块,以保证救援培训工作精细化、精准化。

6 小 结

总之,我国高原灾害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研究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建立统一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亟需通过灾害护理培训及继续教育等方式以提高应对灾害的护理能力。护理院校尚未开设高原灾害护理相关课程,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根据灾害护理的不同阶段以及明确高原灾害护理所需的核心能力需求,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原灾害护理能力标准,提高高原地区护理人员的灾害护理能力,将是我国未来灾害护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高原地区高原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高原地区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