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旭亚,张志凌,郝 钊,陈颖虎,李 民*
(1.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关节骨科,三亚 572000;2.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三亚 572000)
南沙岛礁是我国经略海洋、维和护渔、资源开发、保障国际航线安全的牢靠战略基地[1]。随着南海岛礁建设的逐步完成,南沙岛礁常备驻军成为新常态。为保障南沙岛礁官兵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我军在南沙三大岛礁建立医院,采取后方医院派出医疗队前往南沙各岛礁医院的方式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本院自2017年至2020年共派出9批医疗队赴南沙N007号医院执行卫勤保障任务。在三年里,本院圆满地完成各项卫勤保障任务,保障驻守南沙N007号岛及附近海域官兵的健康,确保部队战斗力。但是,在执行卫勤保障任务中,笔者对目前的卫勤保障存在诸多的困惑,现对医疗队赴南沙岛礁医院执行卫勤保障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卫勤保障能力进行探讨。
1.1 医疗队抽组存在的问题我军目前在南沙岛礁的卫勤保障力量是从医院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医疗队,因此,医疗队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南沙岛礁伤病员的救治效果。经过多年发展,南海医疗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有了较强的保障能力。但随着南海执行军事训练任务的增多和南沙岛礁医院的建设,南沙医疗队的抽组面临新的问题。首先,南沙岛礁医院是我国南海的救治中心,覆盖面大,人员复杂,涉及军、警、工、民,致伤因素多,伤情复杂。因此,保障任务重,这就要求医疗队有较高的救治能力。其次,南沙岛礁有着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高日照、高辐射、高盐、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易降低作业人员的免疫力,从而更易患病。南沙岛礁孤悬海外远离祖国大陆,战略纵深有限,敌情复杂,军事任务多元化使人员心理应激能力增强,长期会导致心理功能下降,引发心理疾病,影响驻训、作战和保障任务执行。这就要求医疗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再次,南海区域伤病员多在未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如灾难、战争的发生,会产生批量的伤病员,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和各单位进行应急协作,这就要求医疗队有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后,抽调组建的医疗队是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抽调的组员医疗水平能力难免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每批次医疗队都有较高的保障能力。
1.2 医疗装备维修保养的问题南沙岛礁医院的建立为在南海区域活动的各类人员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但南沙岛礁医院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率平均52%,空气中含盐量是东海、北海的5~10倍,年平均降水量2 800 mm,具有高温、高盐、高湿的“三高”环境[2]。首先,由于南沙岛礁恶劣的自然环境,许多医疗设备安装使用不到3个月,就陆续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有的急需返厂维修,有的需要厂家维修人员带零件上岛维修,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来去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其次,由于医疗设备的管理使用人员不固定,轮班交接时使用、保养方法有时交代不详细,存在脱节现象。人为造成医疗设备保养不到位,导致医疗设备过早损坏,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药品耗材的补给管理问题南沙岛礁医院的药品耗材根据医院的等级由后方统一采购补给,但因孤悬海外,交通不便,一旦消耗就无法及时补给。药品种类结构不合理,与临床需要脱节,一些病种用药如感冒药重复采购,药性相同但药名不同,造成积压。一些不常使用或者用量少但又必不可少的专科用药得不到重视,造成一些小的科室如眼科、口腔、耳鼻喉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导致一些专科疾病得不到及时医治,降低部队战斗力。由于药房的管理人员不固定,有些会疏于管理,或者轮班交接时药品器材的时效登记不详细,造成药品器材的补给不及时,影响伤病员的救治。南沙岛礁卫勤保障有其自身特点,有些药品器材使用率不高,又远离大陆,导致药品器材不能循环使用、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积压,造成药品器材的浪费。过期的药品器材由于远离大陆,不能得到及时报废处理,长期堆积在药房,影响药房的正常工作秩序。另外,随着官兵健康意识的增强及科学用药知识的普及,对药品产生品牌消费意识,造成官兵用药需求提高和药房不能供应的矛盾,导致官兵自费购买品牌药物。
1.4 危重伤病员的救治后送问题虽然三大岛礁上都建立二级医院,但由于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存在各种不可避免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及后送方面。首先,血液保障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关键因素,岛礁医院在救治危重患者第一时间如何获得血液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3]。血液的保存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南沙岛礁急危重伤员多为突发、偶发事件,患者相对较少,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血液储备。其次,由于医院规模及人员的限制,一些急危重的患者在医院早期进行急救,完成初步复苏,待病情稳定后根据需要后送中心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目前伤病员的后送方式主要是舰船和军用运输飞机。病情稳定的伤病员常使用舰船运输,但机动距离远,速度慢,周转环节多,耗费时间长,海况差时舰船颠簸明显,且行程不定,易造成伤病员的二次损伤,影响伤病员的运输效率。急危重病情多变的伤病员多采用军用运输飞机,但程序复杂,需要层层上报审批,一定程度上会延误救治时间,时效性明显下降。
2.1 加强抽组医疗队的救治能力提高医疗队救治能力的关键是培训规范化、工作流程标准化、质量控制严格化。先进的救治技术和理念,以及先进的装备和药材是医疗队救治能力的支撑。首先,加强训练和考核,提高救治能力。建立健全标准的救治流程和创伤技术规范。改进训练方法,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病例推演、仿真模拟等训练方法。预编抽组医疗队成员要从医院具有较强临床能力的医师中抽取,日常医疗保障中实行跨专业跨岗位轮训,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用。加强救治能力的训练考核,考核成绩和个人成长进步挂钩。其次,加强救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使用,提高救治能力。吸收外军先进救治理念和技术,将损伤控制性理论运用于伤病员手术中。从实战需求出发,加快新信息5G时代下新型卫生装备的研发。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全方位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战场。利用5G网络,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实现后方专家远程可视化手术治疗。最后,随着军队编制改革的进行,军人的编制人数减少,但卫勤保障任务增加,文职人员及聘用人员在医院发挥重要作用。将医院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文职及聘用制人员纳入抽组范围,给予相关待遇,定期进行训练,既可以稳定聘用制人员队伍又可以扩大抽组范围[4]。
2.2 加强岛礁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保持岛礁医院医疗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是岛礁卫勤保障的前提条件。首先,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规范和管理制度。工程师和使用人员应熟悉操作规范,掌握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使用熟练后根据各种医疗设备的特点编写注意事项,加强每批次使用人员的操作培训[5]。其次,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按照医疗设备保养手册,规范执行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严格监测和控制医疗设备存放空间的环境,避免高温、高盐、高湿环境。配备足量的空调、抽湿机、温湿度计,专人负责每日检查存放区域的温、湿度情况。规范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加强医疗设备交接的管理监督,做好设备交接。
2.3 加强南沙岛礁医院药品和器材管理首先,药品器材补给工作要有连续性、科学性。做好岛礁药品、器材消耗的调查研究,总结各类药物、器材3个月使用量,形成标准,作为下3个月的补给计划,和后续医疗队做好交接,保证药品器材使用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其次,补给药品器材结构合理化。摸清岛礁发病情况,结合岛礁自身特点,调整用药结构,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岛礁用药基本目录,提高岛礁医院用药的合理性。做好岛礁官兵用药需求调查,同时,对岛礁官兵加强用药指导。为满足官兵的用药和心理需求,在不违反药品补给原则下可申购一些有确定疗效、价格合适的品牌药品。然后,增强药房管理人员责任心,避免药品浪费。指定专人负责,做好药品登记,交接班时要详细记录。根据药房库存情况和门诊医生做好沟通,及时调整门诊用药,避免一些药物消耗过快和另一些药物积压浪费。最后,加强药品器材的循环使用,避免浪费。因为岛礁和周边海域人员的不确定性,会导致部分药品器材积压,与周边岛礁医院及后方中心级医院做好沟通,积压过多的药品器材在过期前运往其他医院,循环利用,避免浪费。
2.4 立足岛礁自身 加强岛礁区域联合体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血液动员预案机制。岛礁交通受限的条件决定在紧急医疗救治中要立足岛礁自身,开设血站,建立紧急献血团队,现采现用,自我保障的输血模式。血液采集、保存、输出物资要准备好,强化无菌观念,保证血液全程无菌管理,确保血液输注安全。当有批量伤员需要紧急输血时,要依托区域医疗中心补充需血量。其次,加强南沙岛礁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分别从“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区域卫勤资源协调中心”、“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域药材装备保障中心”四个方面进行建设[6]。充分发挥远程医疗系统在卫勤保障方面应有的效能,开展远程巡诊、查房、会诊、治疗和手术指导,避免漏诊、误诊和过度后送,提高官兵健康保障能力。打通大陆与岛上空中救援通道,配置空运医疗后送飞机和救护直升机,形成覆盖南海区域的空中医疗救护网和空中医疗救援能力[7]。当有急危重患者需要后送时,由区域卫勤资源协调中心负责协调沟通,简化上报流程,做到及时后送,确保伤病员的安全。
南沙岛礁医院的建立是南海区域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南海区域的救治中心,保证广大官兵的健康。随着保障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将在南海卫勤保障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