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辉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发展,对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做一名教学实践者,还要做一名学习者和研究者,课例研修作为一种比较有效、实用的教师学习、研究的方式,有着自身的价值和独特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鉴于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课例研修对乡村教师成长的作用之外,给出了提高课例研究质量的策略,希望能够对乡村教师课例研修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多元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成长;课例研修;作用分析;有效策略
近年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但乡村学校教师的成长缺少专业的引领和庞大的团队提升,因此,有必要将课例研修这一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落到实处,并推动其实现价值最大化。但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乡村教师课例研修活动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存在“两层皮”的现象,课例研修的中的“教”与“研”存在脱节的现象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努力提高课例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一、课例研修对乡村教师成长的作用
1.有助于拓展丰富教师的视野
在展开课例研修的过程中,必须构建专业的研修队伍,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沟通、共享、合作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会一起探究问题,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師自然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资源和讯息,视野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2.有助于夯实教师的知识体系
课例研修活动是一个教师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探索出更多有效、有价值、有意义教学方法和方案的过程,在实际展开研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方法,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经验,可以说,研修的过程就是一个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唤醒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建构者、创造者。进行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唤醒。教师在参加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而且课例研修活动以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根本依据,注重教师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除此之外,课例研修的形式丰富多样,在多样化研修活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师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专家型教师,教师教学行为得以转变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提高课例研修质量的策略
1.乐学善思,形成习惯
为提高课例研修的质量,参与课例研修的教师就需要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改变被动学习、接受的方式,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并且能够将这种积极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好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整个研修活动显得比较轻松,而且不论是否参与研修活动,教师都会积极的学习,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总结,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2.靶向实践,提高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长、教学研究自己首先要有个计划方向,这就是说在实际展开课例研修活动之前,参与研修的教师要知道自己参与研修活动的目的,知道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知道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预期可能拥有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再参与研修活动,自然显得比较顺畅,整个活动会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理想研修效果,自身的研修、教育教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3.终身学习,综合发展
研修活动的展开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实现专业的成长仅靠一两次的研修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以此为依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主动的去学习、探索、总结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长期不断的坚持下去,这样一来,教师自然能够获得更好的研修效果,与此同时,也有助于自身的综合发展。
总的来说,“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教学研究知识和科学方法,必须学会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尤其是对于各项资源比较匮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乡村教师来说,更需要加强对课例研修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当然,本文所做的研究不够完善,给出的乐学善思,形成习惯;靶向实践,提高能力;终身学习,综合发展三个策略是个人实践之后认为比较有效的三个策略,日后还会继续为之努力,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综合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钧兰, 张艳红. 校际联合课例研修 教师成长的又一途径[J]. 新课程(小学), 2010(8):21-21.
[2]段泳. 课例研修——聚焦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3, 000(0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