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女代际关系解读《喜福会》的三种主题

2020-08-14 09:21许漪王宏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喜福会

许漪 王宏昌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载誉数项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谭氏以其独到的细腻笔触,落笔在四对母女构成的八个人物之上,并以母辈到子辈的不同时间轴,三种主题来叙述东方女性近百年来在中外两种环境中的转变和继承,讲述她们在中美两国大环境中产生的冲突与和解,展示了社会现实主义对于时代背景的思考。笔者从四对母女的代际关系来分析《喜福会》的三种主题及所隐汉含的精神层次和折射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喜福会》;女性身份;代际关系;三种主题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52-01

一、作品禧福会》的背景、影响及梗概

《喜福会》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首部长篇类型的小说,于1989年完成。当时美国是世界二战后的恢复时期,人们仍处在对逐渐尖锐化的社会矛盾的思考中。而《喜福会》恰恰是就中美两国差异进行描述,所以作品甫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各学界的激烈讨论。整部作品讲述了四对母女庸常生活中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以小单元格式来展现中美文化的差异,风格具有浓郁的新现实主义色彩,以三种主题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表现出在两国之间美籍华裔的生存、改变,过渡到平稳,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无声地从差异走向融合的过程。

二、三种主题的呈现

(一)母辈的压抑

谭恩美首先讲述了母辈的故事,采用了第一视角的方式,让母辈在近代的中国所承受的压迫与悲苦先展现出来,给读者以灰色的整体视觉,并在悲感中思考促成这种情况的实际渊源。概括而言,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国家背景是相关的。如许安梅的母亲被吴青强暴的不利局势,她不得不被迫做了妾,从原本的大太太变成了第四房小妾,最终为了安梅的未来而吞鸦片自杀。龚琳达是黄家的童养媳,但她嫁过去之后才发现丈夫还只是个孩子,而一心想要孙子的婆婆对琳达百般磋磨,最终琳达靠装疯卖傻巧妙地逃出黄家。顾莺莺是富家小姐出身,从小被教育成中国传统的女性,但因薄情郎类型的丈夫另有新欢,选择了将孩子溺死这样的极端报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婚姻。吴素云是在中国抗战爆发后被生活所逼而无奈而逃难到桂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轮番施恶使她身患重病,以为自己将要死去,吴素云在当时绝境下不想连累两个双胞胎女儿,便在树下丢弃了她们。独自离开后,她病倒在路边,却被传教士所救,最终和病友吴吕宁一起出国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她们四人作为第二代母亲身份之所以有这样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处在与外国的新旧交替转型过程中,当时中国仍有根深蒂固的落后封建思想在摧残着人性。相反相成,这些母辈在封建残余中受到压迫、摧残,也在中国逐渐对外打开的门户中寻得喘息,去往异国他乡进行新的人生。

(二)子辈的冲突

母辈们因为自身的悲苦经历,她们或多或少地不想让女儿们接受传统的中式教育,而在美式教育下成长的女儿们却因各自的成长经历不同于母辈而有了冲突。吴素云产下了女儿吴晶妹,但吴晶妹看不起母亲所代表的旧时代的中国文化,连带着因吴素云排解苦闷而在吴、许、龚、圣四家开展的《喜福会》也遭到了不理解。安梅到了美国有了女儿露丝,但露丝同样排斥安梅代表的中国封建旧文化,却因自身的黄皮肤而在所处的美国大环境中遭受歧视,她感到难以言状的自卑,从而在婚后生活中没有主见而被丈夫冷落、不尊重。琳达到了美国,有了女儿薇弗莱,但薇弗莱小时候因出色的象棋才能而受到无数夸奖,她认为这是属于她自己的个人独特价值,不应该是母亲能够拿出去炫耀的物品。因为美国的教育是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的,不是中国的一荣俱荣的血缘一统观念,她们的母女关系非常冰冷,极度缺乏亲情。顾莺莺和一位美国士兵结婚,有了女儿琳娜,琳娜因为母亲始终不能流利地用英文表达而寡言少语,如她所述,“多年来我一直紧紧管住自己的嘴巴……但因为多年的寡言,连我的女儿对我也是视而不见。①”她下意识漠视母亲的存在甚至认为莺莺代表了一种令她恐惧的糟粕文化。

(三)母辈与子辈的和解

母辈的隐忍伴随着子辈的不理解的僵局状态,在故事的前中期已表达出来。四对母女的矛盾是沉重的、压抑的,诚如顾悦这样的总结,母亲常常发觉,尽管自己试图给女儿们自己没有得到的爱,但是自己的命运却往往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②”但是当吴晶妹选择代表故去的母亲吴素云加入《喜福会》后,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善良平和,最后选择去中国寻找她的两个姐姐,以宽慰吴素云的临终遗憾,此次中国之行使美国女儿与中国母亲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和解,作为美国女儿的吴晶妹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她的中国文化身份。③露丝在母亲的亲情怀抱里获得了自我的重新认识,听从母亲的建议,找回了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主见,从而挽回了她的婚姻。薇弗莱再婚,琳达选择去她常去的美容院做头发,薇弗莱第一次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母亲从骨子里是爱她的,于是两个人在美容院里达成了心灵上的和解。琳娜婚后因与苛刻的丈夫实行西方化的A A制,在精神暴力下长久地保持沉默,同莺莺一样成为了一个受婚姻与家庭生活压迫的承受者,最终因母亲对她的开解而重新鼓起勇气捍卫自己的婚姻权力。

作者通过这两代母女八个人物的十六个小故事穿插在一起,表达母辈们在陌生文化中孕育了子辈,但她们依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旧中国质朴的特质,坚忍、不妥协、抗争,并对子辈产生了无声的潜在影响。子辈虽然在全新的美式教育下成长,她们接受的思想是美式的个人主义,与母辈产生了隔阂,她们冲撞母亲们。但因社会、婚姻中切身遭受的挫折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和母辈达成了和解,饱含着真、善、美的思想。这既是一种血脉中的依托,也是母女心灵上消弭隔阂的温柔映照,体现了一种从冲撞到交融的平和之美,这同样和作品落成时中美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有关,对于当时的中、美两国读者来说,东方色彩和异国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同时此部作品既存在感性的元素,也有理性的思考,从而具有丰沛的感染力。

三、精神层次和现实意义

母辈们遭受的苦难,具有一种荒诞而可笑的现实感,作者采用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以喜剧的外衣展现出悲剧内容,手法多用对比、反复,让读者在观看时,即便外在是愉快的表现形式,却让人会去思考、关注这其中的现实问题。喜福会》是一部涵含着浓重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作品.通子辈们获得的来自于母辈的建议,是平和的、至善的、眷恋的。叙述从暗到明,从冲突到和解,给人以有生机、明亮的向上精神力量。而在现实中,我们能够因这本作品而看到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多元世界中平衡着文化的差异与相同点。

四、结语

《喜福会》这部小说所探讨的母女关系,整体从冲突到和解,从妥协到抗争,展现了母女间的美好感情,在心灵依托上找寻到作为人的本初,也暗喻了中美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解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小说以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轴,穿插叙述,使得三种主题相辅相成,在紧密的联系中,展开文化的碰撞,人性的幽暗与明朗,展示了始终不妥协的东方特质与独立平等的美式思想的相互交融。

指导教师:王宏昌

注释:

①谭思美.喜福会[M].程乃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②顧悦.论《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家庭模式[J].当代外国文学,2011(02).

③丁菁.共存与交融一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济南:山东大学,2010.

④孟醒.浅析《喜福会》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4(18).

作者简介:许漪(2000-)女,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大学本科;

指导老师:王宏昌(1979-),男,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喜福会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观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流散的颜色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