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珍
【摘 要】中职院校的幼师专业是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幼儿园择取幼师人才的主要途径。作为幼师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学前心理学》为幼师了解幼儿心理状态和变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因此,学好《学前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此,本文将对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有效教学策略
引言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学前心理学》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学习该课程不感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感到学习困难的;有信心不足的;也有因方式不当而逐渐失去兴趣的,这些都给该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阻碍,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一、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课程学习现状
(一)接受能力有限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目的是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针对初中毕业生。放眼整个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最多也只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与专业心理学课程存在不小的差距。想让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学好《学前心理学》未免强人所难,所以,因接受能力不足而导致该课程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所难免。
(二)学习信心不足
心理学是公认比较难学的专业之一,其抽象的概念,庞杂的理论知识,多样性的学派往往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加之心理学还涉及了部分数学知识,这又进一步将学生推向了悬崖边上。自信心对学好心理学非常重要,才刚刚接触就开始打退堂鼓,结果一定不会理想。
(三)学习方式不当
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划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为它界定于理科和文科之间。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心理学属于文科,因此在学习时抱着文科课程学习的态度,除了死记硬背就是按自己的理解去学习。其不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内容是相当严谨的,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和实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况且,《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是面向幼儿的,辅导不好就会出现大问题。
二、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一)社会影响
关于这一部分,一方面是来自社会上的一些歧视现象。很多人认为,从中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无论能力还是综合素质肯定不比大学生,专业性也不够强。因此这些学生连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没有,使本来就不自信的内心受到进一步打击;另一方面就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不良风气”并不是什么“拜金主义”,而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各种无厘头学习方法,使心智还不怎么健全的中职学生被蛊惑,盲目地跟风,从而忽略了个性化发展,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心理问题
学好心理学的前提,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心理学本身没有那么难,很多人认为难,或者学不好,多半是自身心理的问题。熟悉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人都知道,潜意识会影响我们的意志体验和决断力,但它很难被我们所意识到。当一个人对你讲心理学非常难学的时候,会造成自己产生不好的情绪,但那时那刻的你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绪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直到自己开始学习心理学,并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才会产生一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心理学难学。殊不知,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会遇到难题,为什么没人讲语文或体育难学呢?
三、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效教学策略的成功兑现,一部分来自于老师对策略的运用,另一部分则是学生的配合。判断策略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是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可以从兴趣和激励两方面着手,其理论依据分别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例如在学习“人体气质”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先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入手,比如性格、行为习惯等,然后联系上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粘液质,帮助学生总结和判断他们都属于哪一类气质,并结合各自的际遇分析气质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将心理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作用机制是,学习心理学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但将心理学知识与能够刺激到他们的事物相联系时,他们自然就会对学习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反应。但这只能实现学生开始去关注和主动去学习,若想确保他们能够有效的去学习,还需要老师给出一定的激励办法。
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当学生完全处于《学前心理学》学习环境中时,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对其感兴趣,只要能够在学习中发现关键点,并完成老师设置的任务,都给与一定的奖励作为激励,那么学生就会非常热衷于学习,尽管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保证“奖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二,奖励机制要有持续性。
(二)做到“学而时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完知识要及时去实践,这样“学”才会有意义。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的快乐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学前心理学》课程最终的实践对象是幼儿,因此,阶段性实践,对学生检验学有所成和继续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关于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学校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派遣学生到幼儿园做心理辅导,或者给幼师做培训等。这不但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起到推动作用,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心结”,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然后有针对性设计教学策略。既然是教学《学前心理学》课程,就要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彰显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石莉珠.中职幼师《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海峡科学,2014(04):76-77.
[2]刘璐.浅谈中职学前心理学课程的组织策略[J].学周刊,2019(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