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
【摘要】“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后,园所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开展戏曲教育,希望通过对戏曲的欣赏、学习与表演,让幼儿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创造,感染和丰富幼儿的心灵,提高幼儿对戏曲的审美能力、观赏能力、领悟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戏曲教育;艺术教学;中国戏曲
旦角是戏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之一,分为花旦、刀马旦、武旦等多种类型,五色油彩、凤冠霞帔、满头珠翠都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亘古之美。面对如此精彩纷呈的旦角文化,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在有效开展戏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体验旦角文化的美,进而喜爱旦角喜爱戏曲呢?
根据中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我们以刀马旦穆桂英、花旦孙玉姣为主要人物形象,展开了一系列的欣赏、表演、制作等教学活动,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样反复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在戏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充分感受旦角文化的魅力。
小班时,我们以“脸谱”为切入点,吸引幼儿初步感受戏曲。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只停留在个别元素的欣赏中,是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戏曲的。穆桂英是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形象,也是京剧刀马旦的代表人物,她的故事、妆容、服饰、动作表演展现出飒爽英姿、刚柔兼备的魅力。中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把《穆桂英挂帅》的欣赏活动作为中班戏曲教学活动的开篇,通过对其整体形象的欣赏,让幼儿初步感知京剧的旦角之美,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
教学片段:
活动开始讲述穆桂英的英雄故事,孩子们安静地仔细聆听,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接着,出示穆桂英服饰图片,并提问:“你在哪里见过类似这样的形象?”“你喜欢她吗?为什么?”激发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孩子们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
欣赏完图片后,教师出示了穆桂英的一套服装。孩子们的兴趣又被提高了,兴奋得想来摸一摸,有的说:“老师,穆桂英衣服上的花纹真漂亮!”有的说:“这个长长的东西跟孙悟空头上的一样。”有的试探着说:“我能不能穿穿看?”服饰的展示使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从模糊的整体感受转移到具体的欣赏,教师抓住这个兴趣点,自然地引导幼儿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穆桂英挂帅的片段,穆桂英威风凛凛的形象更加深刻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解读:
京剧旦角之美,美在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美在演员的風格特点,当我们把这种美引入孩子们的视野中时,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眼里的美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引领幼儿走入美的感受之门;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戏曲教学中方法、手段的运用是提高幼儿欣赏京剧旦角美的关键。
根据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由浅显易懂的故事导入,再欣赏色彩鲜艳、造型威武的服饰,接下来欣赏片段,感受唱腔之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大大降低了难度。这样的欣赏方法既遵循了艺术本身的特点,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观察和表现能力。
“动”是幼儿的天性,本次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动感,在“动”中让幼儿以自我表现的方式投入到活动中,在“动”中整体体验和感受京剧的服饰、节奏之美和所蕴含的精神之美,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来自“动”的快乐。
通过这样的欣赏活动,对旦角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其他主题活动就能更加顺利地开展,能使戏曲教学发挥最大的功效。
京剧表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概括、美化和夸张。表演艺术是旦角文化美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手势动作又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眼、身、步的配合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节上,手的动势就像是无声的语言。
在欣赏了“刀马旦穆桂英”整体形象的基础上,笔者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选取了京剧《孙玉姣拾玉镯》中一个贴近幼儿生活情景的表演片段——“孙玉姣赶鸡、喂鸡、数鸡、找鸡”的情节作为教学内容供幼儿欣赏和学习。
教学片段:
准备开展活动,教师换上了一套花旦的服装,一下就紧紧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不禁说起了悄悄话:“老师真漂亮!”“这是什么衣服啊?跟我们的不一样。”“我知道,老师是来唱戏了!”……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老师,眼睛里流露出兴奋、急迫、喜悦的神情。
教师通过激励的话语引起幼儿欣赏京剧《孙玉姣拾玉镯》片段的兴趣,再请孩子们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有的说:“我看到孙玉姣在数鸡、找鸡,看起来很着急。”有的孩子演示了喂鸡的动作,做得有模有样。
欣赏后,孩子们对具体情节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能学着表演其中的个别动作。笔者加以引导,将一些有难度的动作表演出来,引导幼儿说说老师在做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了解演员在表演中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的运用。有的孩子则不由自主地跟着舞动起来。
解读:
京剧表演艺术是丰富细腻、极具内涵的,要提高戏曲教学有效性,让孩子喜欢表演、乐于表演,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很关键的。
首先,服装准备能吸引幼儿关注。中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虽然京剧片段中专业演员的表演很细腻,很传神,但平面的形象与幼儿产生了距离感,幼儿学习兴趣并不高。当教师穿着花旦亮丽的服装站在幼儿面前时,他们就会被美丽的事物所吸引,使活动的开展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其次,教师扎实的表演功底能感染幼儿参与表演。教师有扎实的京剧表演功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表现出了这个鲜活的形象,才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再次,幼儿表演服装或道具的配备更能激起他们的表演热情。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穿上花旦的服装、戴上小围裙,幼儿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表情、动作、眼神都融入自己的理解,享受着表演带来的快乐。
只有提高教师的艺术表现能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戏曲教学有效性,京剧细腻丰富的表演艺术才会逐渐走进幼儿心田。
进入中班后,对幼儿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小班的欣赏脸谱特征递进到中班的欣赏戏服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導纲要》在艺术领域方面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强调幼儿的艺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强调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孙玉娇和穆桂英是戏曲中的旦角,通过欣赏和表演后,幼儿不由地喜欢上了这两个人物,更吸引孩子的是她们所穿的戏服: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图案、美丽的花纹。此时幼儿已经有了进一步的需要,迫切地想动手参与制作一些表演的道具,布置环境等。于是笔者把这个作为切入口,设计了漂亮的戏服。
教学片段:
当旦角服装以图片的形式张贴在教室里时,孩子们聚在一块儿悄悄讨论起来:“这些衣服好漂亮啊!”
活动中,教师用提问和引导引起幼儿欣赏戏服的兴趣,说说自己的观察:“这件戏服上有好多漂亮的图案。”“这些戏服上有五颜六色的花纹。”随后教师引导幼儿着重观察戏服上图案和花纹的装饰规律。
欣赏完开始装饰,教师指导幼儿先探索各种材料,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装饰戏服。活动结束,孩子们还是兴致高昂,于是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又设计了第二教时。
第二次活动请一位教师身穿戏服进行表演,当教师在表演时,下面的孩子都沸腾了:“好漂亮啊!”于是教师提问:“这件戏服漂亮吗?漂亮在哪里呢?戏服上的花纹是怎样排列的?哪些部位是这样排列的?”通过这些提问,幼儿自然而然理解了戏服的纹样规律,在操作活动中自然会按照规律来装饰戏服,装饰活动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解读:
从天性来说,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戏服,对戏服上的图案和花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设计时就将第一次教学活动要求定位为欣赏戏服,然后再进行简单的装饰。第二教时,教师提高了难度,让幼儿继续装饰戏服,并且要求戏服上的团和花纹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排列,还要求两个幼儿合作完成一件戏服。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因此一开始,教师创设了让孩子们观看真人穿着戏服表演的机会,幼儿的兴趣更高了。
不同色彩、形状、质地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蕴含着不同的情感特质,能让幼儿有灵活和丰富的创作空间。第一课时的材料为多种小花和花边,戏服是用铅画纸做的,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布局进行装饰设计。第二课时,材料和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除了图片小花,还有实物小花,而戏服也改用成真正的戏服。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对装饰戏服产生了兴趣,而且通过两次难度不同的活动,对戏服上图案、花纹的装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学会了如何来装饰一件戏服,进一步感受到了戏服的美。
戏曲教学是一门教育艺术,关注戏曲教学的有效性则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我们在课题实施中遇到了许多瓶颈,但也迸发出了更多思维的火花。我们仍将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体验中国戏曲文化的美,寻求教学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