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一个用钢钎镌刻在南太行上的传奇

2020-08-13 06:59姚宁
绿色中国·B 2020年3期
关键词:林州林县红旗渠

姚宁

己亥初夏,麥青菜黄,奔赴南太行。空谷幽心,人语传响,行走在红旗渠。太行崖壁,纵深万丈,腹有石槽渠,渠宽8米,深4米5,长3000华里 ,依山傍崖,曲折蜿蜒,碧水潺潺。人们都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其实笔者认为最美的并不是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在太行山中磨砺出的魂更具魅力。

一渠绕群山,精神撼天下。

环绕在太行绝壁的红旗渠,是30万林州人苦干10年创下的人间奇迹。2019年7月6日,是红旗渠全面建成通水50周年之日。如今,这条“救命渠”整整流淌了50年,被称为“幸福渠”。而当年一钎一炮锤炼出的红旗渠精神,也在淬火中升华。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市)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红旗渠精神。

2019年9月23日,红旗渠亮相“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2019年9月25日,红旗渠建设者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

站在红旗渠畔,抬头千仞悬崖,俯首百米峡谷,缓缓流淌的渠水向前奔腾不息,把很多人的情绪自然带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绵亘800余里的太行山脉,隔开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就像一条黛色巨龙,它用险峻的峰峦,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地理坐标。而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则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古时候被称为林虑、林县。这是一段林县人民用石头垒起来的血脉传承,更是一个用钢钎镌刻在南太行上的英雄传奇。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50年前,河南林州人民为了治水,积十年心血。在蜿蜒陡峭的太行山上,修造了一条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人间天河——红旗渠。修建红旗渠,耗时10年,耗资7000多万。7000多万,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当时林县整个县的财政收入只有240多万。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林县县委做出这样具有如此胆识和魄力的决定?没有钱买石灰,就自建石灰厂,没有钱买炸药,就自制土炸药。红旗渠工程所有的账目没有一毛钱差错。所有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个人因贪腐而倒下。这是一条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没有重型机械,没有精密仪器,仅凭简单而原始的测量工具,用石头砌起来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上面一锤一钎镌刻着民族的史册,更凝结着林县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红旗渠修在了太行山上,更是修在了林州人民的心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50年过去了,当笔者带领党员干部与青年学生踏上这片热土参观学习时,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抡锤打钎,劈山开渠,不论男女老幼。为了子孙后代从此不再受干渴煎熬,每天仅吃七两粮,也要修好红旗渠。1960年2月,冰雪未消的春寒时节,英雄的林县人民,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开始了十万大军战太行,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艰苦卓绝的奋战。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扛铁锹、戴头盔,行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和林州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年后,这里的人们依然亲切地称呼他“老书记”。老书记杨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他坚持实事求是上报粮食产量,为林县的老百姓争得了口粮。干旱灾荒并没有吓倒这位领头雁,挖野菜、吃窝头、睡石洞是家常便饭。六十年代,他“引漳入林”,逼水上山,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为了一个测量数据,经常陪同七八个人珠算,直到所有人数据一致。

太行山赋予了林州男人一种豪气,也使女人变得格外坚韧。巾帼不让须眉,凤凰双展翅,双手打钢钎,12磅的大锤在姑娘手里抡得虎虎生风,一口气能打100多下。飞崖下崭,凌空除险,任凭肚皮划破和长老茧,枯燥无味,艰难困苦可以使人自暴自弃,也可以磨炼人超乎惊人的意志与毅力。

天地惊,峰峦颠。鬼神泣,壮士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修红旗渠先后有81位民工舍生赴死,可歌可泣,催人泪下。他们倒下了,许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张买江,13岁上渠,成为修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他父亲因修渠被炮眼炸起的飞石击中牺牲,母亲便把不到13岁的张买江送上了渠来完成父亲的遗愿。吴祖太,渠上少有的科班出身水利技术员,英年早逝,呕心沥血设计红旗渠,却没能看到红旗渠建成通水。家乡灾荒,7岁的吴祖太便随父母来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计,奋发图强,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他主动请缨来到红旗渠,并承担主要的工程设计工作。因为忙,他同淇县姑娘、小学教师薄慧贞的婚期一拖再拖,直到1959年的大年初一,这对年轻人才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大年初五,吴祖太又返回了让他魂牵梦绕的红旗渠工地。没想到新婚一别,夫妻俩竟阴阳两隔。有一天吴祖太还在红旗渠工地上紧张忙碌勘察测绘时,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妻子薄慧贞为抢救一个横闯铁路的儿童牺牲。此时,吴祖太和他21岁的新婚妻子结婚还不到100天。吴祖太赶到淇县后,守着妻子的尸体,坐了一天一夜,一口饭没吃,一滴水没喝,一直哭。20岁的薄慧贞牺牲时还带着近3个月的身孕,吴祖太在淇县就地安葬了爱人,他想等到修好渠通了水后,再把妻子的灵柩移回老家原阳。这个朴素的愿望,最后也没能实现。他仓促又赶回了林县红旗渠南谷洞工地,每天工作到深夜。谁料想天妒英才,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每一根钢钎,每一把大锤,和滚滚的渠水畔,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为红旗渠奠基。

初夏的太行山依旧青绿,红旗渠水依旧长流不息。漫步太行大峡谷,更是令人心旷神怡。不觉已到全国特色小镇石板岩乡的桃花谷,吃了一碗桃花嫂子面,口感着实不一般。桃花谷里桃花香,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嫂子原名申兰英,她与丈夫原海生青梅竹马,从小就生长在桃花谷附近那个桃花烂漫的村子。2000年 12月,祸从天降,她的丈夫——桃花洞村的原支部书记原海生,在为村里开发旅游奔忙时掉入山谷遇难,撇下她和两个孩子。 刚过不惑之年的申兰英从悲痛中站起来,擦干眼泪,挺起腰杆,挑起了家庭重担。“从前有上级机关的干部到村里工作,吃饭时我多次给他们擀面条,他们都说我擀的面条好吃。我就想,何不试试开一家手擀面馆?”申兰英就在桃花溪旁边用五彩布搭起了一个简易棚子,买来一个煤球炉,找来刚刚中学毕业的外甥女桑月英帮忙。2001年5月1日,申兰英的手擀面馆开张了。如今申兰英的这家“桃花嫂子面馆”,已经成了太行山的品牌。当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9年了,还是想他……丈夫离开时留下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孩子们想接母亲下山去城里享享福,申兰英总是拒绝,她想她这一辈子就待在桃花谷了,她说想和丈夫一直守在山里。一语未了,掩面而去……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4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有多少惊叹,就有多大胆略;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担当;有多少收获,就有多少牺牲。

红旗渠像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山西,一头挽着河南,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紧跟时代步伐,她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见证了林州人民敢想、敢干、敢拼的奋斗精神。千里长渠是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红旗渠为林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渠。在红旗渠建设者身后,矗立起一座卓然不群屹立于天地间的丰碑。

几多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谱写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林州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