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毅
今年入春以来,三北工程区各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防疫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的目标导向,把造林种草、生态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切入点,抢林时、赶进度,统筹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与生态扶贫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培育增收致富的“常青树”。
种富民之树
特色林果业是三北地区的优势所在,也是生态扶贫的重要载体。今春以来,各地继续打“特色林产业牌”,着力在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上下功夫,培育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产业。新疆进一步发挥林果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相继出台《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高特色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等,继续实施南疆四地州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行动,在去年完成78.3万亩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今年又整合林草建设资金向改造、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老果园倾斜,计划全年改造提升52.17万亩。乌什县发挥当地沙棘适生优生的优势,把沙棘作为农民增收的长效产业培育,计划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种植沙棘40万亩,通过产业开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甘肃省堅持通过特色林果业撬动脱贫致富大杠杆,今年继续鼓励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将种植水果面积稳定在870万亩、林下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60万亩。目前,全省种植特色林果2244万亩,年产值390多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73.59亿元,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连续四年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县域苹果栽植面积“第一县”。目前,全县累计17.6万人依靠苹果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近50%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为果品专业村,贫困发生率由47.5%下降到目前的0.78%。吉林省深入实施红松果材兼用林、经济林、森林中药材种植基地、林草业旅游基地、林草产业园建设等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向贫困县专项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支持发展产业扶贫项目45个,有力助推贫困人口脱贫。内蒙古阿拉善盟继续把种植梭梭固沙林、接种肉苁蓉作为“治沙”与“治穷”的接合点,今春新植梭梭林近30万亩。目前,全盟已建成梭梭林基地546.69万亩,接种肉苁蓉76.25万亩,林沙产业年产值达32.6亿元,林沙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左右。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中草药、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等新兴林产业,打造生态扶贫新增长点。山西省在大力提升苹果、梨等传统林产业的基础上,在适宜区积极发展双季槐、黄岑等新产业和“山花旅游”等新业态。左权县羊角乡今春投资140万元,在9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集中连片移栽黄芩860亩,吸引385户农户积极参与,其中贫困户320户。隰县依托23万亩玉露香梨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梨花节。针对今年疫情影响,他们与新浪直播、腾讯直播、抖音直播、一直播等平台合作,打造“云端”梨花节,提升隰县玉露香梨的品牌认知,创新数字化招商体系的实施路径。目前,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源于果业,80%的贫困人口依托梨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宁夏同心县近年来统筹推进生态扶贫和创建绿色经济示范县,种植文冠果29.9万亩、枸杞14万亩、圆枣8万亩、庭院经济林43.6万株,倾力打造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今年,该县计划完成文冠果种植8万亩,新增有机枸杞1000亩、葡萄1万亩、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640户,延长枸杞、圆枣、文冠果等产业链条,研发枸杞保健品、葡萄酒等绿色富硒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植”生态宜居
打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愿景。今春以来,三北各地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行身边增绿和人居环境改善,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家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青海省结合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大力推进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已累计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1个、省级森林乡村12个;绿化美化村庄1650个,其中有87个村庄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缺树少绿的局面。内蒙古今年印发了《森林城市、森林乡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了森林乡镇、森林城市群建设、森林惠民等9项重点工作,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15个自治区级森林城市、45个自治区级森林乡镇,基本实现城镇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河北省坚持把全民义务植树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乡村振兴战略、身边增绿紧密结合,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森林乡村332个,省级森林乡村503个,促使城市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4.23平方米,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宁夏固原市大力实施“四个一”(一棵树、一棵草、一株苗、一枝花)林草产业工程,在黄土地探索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的路子。目前,全市已引进林草新品种86个,建成示范点57个,面积约15万多亩。今年计划推广大果榛子、海棠、苜蓿等新品种175万亩,发展庭院经果林5万亩,建成一批多彩田园、果园综合体。河北雄安新区在完成造林31万亩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并优先选用原生冠苗木,将常绿乔木比例控制在20%至30%之间,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整体绿化效果,“绿色之城”的面貌初步显现。
种护农增产之树
农田防护林被赞誉为农业生产的“绿色卫士”。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已在东北、华北、河套等平原农区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据中科院监测评估,仅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就使三北工程区每年增产粮食1058.4万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已进入成过熟期,亟需更新改造。全国产粮大省——吉林省,针对农田防护林老化、退化等问题,去年,省政府启动了“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和改造农田防护林113.5万亩,重现林网如织的农田防护体系。为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中央每亩补助500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按每亩1165元的标准配套支持,高标准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改造。去年建设和改造农田防护林11.33万亩,今年计划完成12.25万亩。黑龙江省近年来把推进风沙干旱区域网格化防风林带作为主攻方向,逐步改善西部耕地风蚀严重的局面。目前全省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46.4万公顷,庇护农田1040万公顷,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田庇护率分别达75%、60%左右,使昔日的低产低质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今年是宁夏“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绿网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全年完成10.43万亩农田林网提升后,引黄灌区将织起一张27万亩的生态绿网,再现阡陌纵横、水网密布、湿地星罗的“塞上江南”新景观。
群众得利、生态得绿、社会得益
实现“群众得利、生态得绿、社会得益”的多赢,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遵循。今春以来,三北各地从造林绿化劳动密集的特点出发,改革创新营造林建设机制,全力释放重大政策利好,千方百计让贫困人口在参与造林绿化中获得现实的劳务收入,促进了林业资源和贫困群众收入的“双增”。山西省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优先将造林任务向贫困县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组建的造林专业合作社倾斜,培植贫困群众长期稳定收入的致富产业。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组建成立3378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石楼县首创“支部+ ”模式,村党支领办组建130多个造林合作社,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涉及农户1.15万人,其中贫困户达9900余人,既绿化了荒山,又确保了贫困户的收益。临县组建造林合作社291家,吸收贫困劳力1.01万人,人均年劳务收入达80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甘肃省将生态护林员项目作为履行“生态脱贫一批”的主要抓手,积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精准帮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目前,全省选聘生态护林员6.3万人,带动12万余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实现了群众得脱贫、生态受保护的双赢。青海省生态管护员项目加大脱贫力度,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员4.99万人,特别是在三江源地区实行 “一户一岗”,年增收达到2万元,带动青海省近1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全面实现脱贫、全面实现小康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河北省今年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国土绿化快速发展长效机制,优先支持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发展新型造林主体,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倾斜,确保贫困地区造林绿化项目资金占比超过40%。宁夏泾源县按照“栽植当地苗木、由当地人栽植”的思路,目前全县已完成春季造林3.2万亩,所用苗木全部从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采购,造林劳务用工绝大部分由贫困户承担。辽宁省出台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計划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家庭农场培育范围扩大到林业经营主体,通过森林资源转让、转包、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积极扶持全省800个家庭林场的发展,促进了林业生产经营向适度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