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癥化积方灌肠联合双歧杆菌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0-08-13 13:37林武邱志泽陈建光郑立唐钊
癌症进展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歧菌群直肠癌

林武,邱志泽,陈建光,郑立,唐钊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广东 珠海 519000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仍然存在手术创伤、术中失血、手术应激反应等现象,容易造成缺氧和黏膜缺血,破坏黏膜通透性和肠道菌群的稳定,还能引起肠道细菌移位,提高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治疗效果[1]。双歧杆菌属于微生态制剂,作用于胃肠道,能够对微生态的平衡进行重建,保护肠道微环境,减少菌群移位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双歧杆菌容易产生依赖性,降低疗效[2]。近年来,中药治疗在结直肠癌术后临床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成效,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及保护大肠黏膜正常组织结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3]。将两者联合使用,标本兼治,完美契合传统中医学的思想。因此,本研究对2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消癥化积方灌肠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即《实用结直肠癌外科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术前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具有手术指征;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即《临床中医肿瘤学》[5]中的结直肠癌瘀毒内结型标准;②无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肿瘤广泛转移、浸润而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术;②合并急性肠梗阻、肠穿孔;③合并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④患者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21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9例。观察组中,男65例,女44例;年龄44~72岁,平均(59.34±6.06)岁;手术方式: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9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21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24例,Dixon术19例,Miles术16例;肿瘤位置:结肠75例,直肠34例;Dukes分期:A期48例,B期34例,C期27例。对照组中,男72例,女37例;年龄43~73岁,平均(57.29±6.01)岁;手术方式: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4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6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27例,Dixon术27,Miles术15例;肿瘤位置:结肠69例,直肠40例;Dukes分期:A期40例,B期44例,C期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位置、Dukes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禁食、传统肠道准备,术后进行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给予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每次630 mg,每天3次,服用7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癥化积方灌肠。消癥化积方的组成药物:莪术20 g、昆布20 g、大黄20 g、薏苡仁20 g。消癥化积方的制备:根据组方进行取药,除大黄以外的方药加4倍量双蒸水浸泡1 h,武火煮沸后,加入大黄文火煎煮30 min,过滤,滤渣再加4倍量双蒸水煎煮30 min,继续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浓度为每毫升药液含生药2 g,经0.45 μm和0.22 μm滤器过滤除菌,1 ml分装,于4℃下保存备用。于患者排便后将消癥化积方灌肠,每天2次,每次1 ml,停留30 min,早晚各治疗一次,共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道菌群数量、免疫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6]评估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由专人负责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主要中医证候为腹部疼痛、里急后重、黏液便、肛门灼热、口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③肠道菌群数量: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取自然排便0.5 g,加入生理盐水连续稀释至10-9,分别取0.5 ml稀释液稀释至10-1、10-3、10-5、10-7、10-9,接种培养基;选择典型肠道菌群培养,即厌氧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需氧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厌氧菌采用抽气换气培养法培养2天,需氧菌于35℃孵箱中培养1天,计算每克粪便湿重中菌落形成单位对数值(lg CFU/g)。④免疫功能: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与治疗1周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出血清,采用购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CytoFLEX型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水平。⑤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⑤感染相关并发症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4%(92/1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9%(6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06,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4.76±3.10)分、(14.65±1.9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为(7.69±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1±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8,P<0.01)。

2.3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大肠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89、5.028、12.302、6.153,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的比较(lg CFU/g,±s)

表2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的比较(lg CFU/g,±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肠道菌群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0 8±0.8 4 8.2 8±0.6 6*9.0 7±0.6 0 7.9 2±0.7 0*9.2 7±0.8 5 8.8 9±0.7 4*8.2 8±0.5 6 9.0 8±0.8 5*9.1 1±0.7 5 7.1 7±0.5 8*8.9 9±0.7 0 7.4 5±0.6 8*9.3 0±0.7 9 7.6 4±0.7 6*8.2 2±0.6 5 9.7 6±0.7 8*时间观察组(n=1 0 9)对照组(n=1 0 9)

2.4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水平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和CD4+/CD8+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CD8+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4+水平与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28、4.818、14.614,P<0.01)。(表3)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指标C D 4+(%)C D 8+(%)C D 4+/C D 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 9.3 8±4.6 9 4 7.1 3±6.0 6*3 0.4 4±2.7 7 2 5.4 9±1.7 3*1.2 8±0.5 2 1.8 5±0.6 5*3 9.8 4±4.8 3 4 2.4 7±5.3 3*2 9.7 7±2.6 6 2 9.1 6±1.9 7*1.3 4±0.5 1 1.4 6±0.5 4*时间观察组(n=1 0 9)对照组(n=1 0 9)

2.5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98、8.458,P<0.01)。(表4)

表4 两组患者Hs-CRP、TNF-α水平的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Hs-CRP、TNF-α水平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指标H s-C R P(m g/L)T N F-α(p g/m 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1 2±0.8 1 7.1 6±1.2 9*3 0.7 7±6.7 5 3 8.2 6±7.2 8*4.1 9±0.8 7 9.8 5±1.3 4*3 1.1 9±5.2 7 4 7.1 5±9.2 1*时间观察组(n=1 0 9)对照组(n=1 0 9)

2.6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6%(6/1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2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3,P<0.01)。(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肠道感染、肺部感染等,由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破坏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及肠道屏障,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产生,导致肠源性感染与内毒素血症[3,7-8]。因此,临床治疗应以保障肠道菌群平衡,阻碍肠道炎症反应,避免引起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为主。近年来,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治疗常采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平衡紊乱,抑制致病菌繁殖,保护肠道的正常功能,但是,长期使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高,降低疗效[9]。中医学根据临床症状将结直肠癌归为“腹痛”“肠结”的范畴,肠道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维持肠胃的正常功能要求人体正气充足,手术创伤、失血等容易引起气血瘀滞,正气不足,故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里攻下为主[10-11]。近年来,中药灌肠是临床安全性较高、操作简便的治疗方式,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和肝脏的刺激,不良反应轻微,直接作用于肠道,可被肠道黏膜快速吸收,进而清除肠道内毒素,具有较高的利用度,且药效持久[12-13]。消癥化积方的组方为莪术、昆布、大黄、薏苡仁,以祛污为宗旨,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排毒祛污等方式治疗[14]。消癥化积方中的莪术为君药,发挥消癥化积、破血散瘀等作用;大黄具有凉血解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功效,主要治疗积滞腹痛,与莪术配合可发挥破血散瘀、消癥化积的作用;昆布具有消痰软坚、利水退肿的功效,薏苡仁具有渗水透湿、健脾止泻的功效,与昆布配合发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软坚散结的作用[15]。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消癥化积方灌肠可实现优势互补,标本兼顾。本研究结果表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中医证候积分较低,说明消癥化积方灌肠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示,消癥化积方中的莪术属于挥发油制剂,大黄含有蒽醌衍生物,可有效抑制大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破坏肿瘤细胞,使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发挥抗菌作用,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恢复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功能[16]。昆布、莪术、薏苡仁提取物均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且能够加速肿瘤细胞凋亡,修护大肠黏膜正常组织,维护肠黏膜完整性,使肠道通透性降低,进一步减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发生,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7]。有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促进炎症因子分泌,激发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18]。另有研究发现,乳杆菌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有机酸、细菌素可有效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控制部分消化道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机体耐受性[19]。本研究结果表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升高,大肠杆菌数量降低;CD4+水平与 CD4+/CD8+较高,CD8+水平较低,Hs-CRP、TNF-α水平较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低,提示消癥化积方灌肠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肠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减少炎症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消癥化积方灌肠联合双歧杆菌有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肠道微生态及黏膜免疫功能,维持肠道菌群稳定,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双歧菌群直肠癌
3种食品中双歧杆菌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双歧杆菌与肠道疾病及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