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明
摘 要:目的 探究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吉林市化工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诊救治,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n=48,阿司匹林的单独治疗)与观察组(n=48,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片的联合治疗),应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估临床疗效并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单一治疗方案,应用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生活能力均大幅提高,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予以采纳并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159-02
近些年,急性脑梗死作为高风险的疾病,发病急,病情凶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乃至死亡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脑部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坏死是最根本的发病原因,且一旦出现功能区不可逆的脑部损伤,将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为直接的负面影响,故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务必坚持的救治原则[2]。研究发现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拥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方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吉林市化工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诊救治,对照组(n=48,阿司匹林的单独治疗)与观察组(n=48,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片的联合治疗)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50~81岁,平均年龄(65.59±3.4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51~82岁,平均年龄(65.61±3.45)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均符合P>0.05的可比性原则。医院伦理委员会给予批准并监督执行。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3];②首次发病;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者;②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患者;③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3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限制盐分摄入量、卧床休养、保护神经、应用脑细胞活化剂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另针对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采取相应的降血糖、降血压等有效措施。
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药物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的治疗方案,剂量:100mg/次,空腹口服1次/d,共计为期15d的疗程。
观察组患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68)的联合治疗方案,阿司匹林的药物服用剂量参照对照组,辛伐他汀片的剂量如下:20mg/次,晚饭后立即口服1次/d,共计为期15d的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针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展开对比。①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15项条目的分值区间为0~4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②应用Barthel指数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分值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③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依据NIHSS评分差值划分为效果显著(差值超过90%)、效果一般(差值在60%~90%之间)、无效(差值低于60%)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效果显著+效果一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工作,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同比对照组均明显更具优势,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95.83%(46/48)的临床疗效远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和高脂血症在血液成分及血液粘稠度不断增加的影响下亦呈现增加趋势,加之体内不断聚集的红细胞共同导致了血栓的发生,此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致病机制[4]。现阶段多通过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常规治疗,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同时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但研究发现单一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配合他汀类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效果更为明显。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功能、加速血清胆固醇清除、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等功效;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改善其内皮功能,有效抑制泡沫细胞形成的同时稳定斑块充分发挥调脂、抗炎等功效。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后,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在于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后,充分发挥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的同时加快血液流速,加速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且与汪海军等研究报道存在一致性[5]。其选取脑梗死患者78例,采用数表抽取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居更高水平,不良反应率居更低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居更高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居更低水平,充分表明应用他汀类怀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用,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单一治疗方案,应用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生活能力均大幅提高,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予以采纳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欢彩,林涛.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9):25-27.
[2]郎英.观察不同时机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4):89-9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周汇文.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04):481-484.
[5]汪海军.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联合用于脑梗死治疗中对患者的预后影响[J].北方药学,2018,15(0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