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散记

2020-08-11 07:32陶永喜
延安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吴起梁家延安

陶永喜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也是我心中的圣地。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清粼粼的延水河、亮堂堂的杨家岭窑洞……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从小就对延安有一颗虔诚敬仰之心。在哪腥风血雨的岁月,就是在这里,革命先辈怀揣着理想、信仰和必胜的信念,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投入到抗日的战场,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历程。新中国从延安走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长大后,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满腔情怀强烈地感染着我。

那是1986年南方草长莺飞的5月,我去西北贩卖茶叶,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单独出远门。在甘肃天祝将100斤茶叶脱手后,我返回到西安,再三天转五次车,18日那天天落黑的时候,疲惫不堪的我被一辆疲惫不堪的小客车带到了一个毫无生机的山区小镇。一股凉凉的高原风扑面而来,暮色中,土山、土梁、土川、土沟,满眼的黄土,满眼的黄尘。崎岖不平的山路,很少有成片的树林,几棵不知名的树,孤零零地立在远处的山梁上;山上的植被,主要是一些灌木和杂草,也是稀稀拉拉的,根本覆盖不住裸露的黄土。开车的师傅说:延安到了!这就是延安?!我心里如同浇了一瓢凉水,寒透了。我忐忑着找了一家旅馆投宿。旅馆很简陋,只有一张饭桌。按照店主的介绍,我点了一碗荞麦面,大海碗盛得满满当当的,足足一斤有余。荞麦面梆硬的,好在我年轻又是饥肠辘辘,我横下心吃完了那碗面!吃到肚子里,那面还直挺着!夜,彻底黑下来。黑得让我心慌。没水洗澡。躺在满是烟味、羊臊味的铺床上,浑身臭汗的我半夜才昏昏然睡去。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孤独地跋涉在苍黄的黄土高原上,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放羊老倌:手拿烟袋锅,身穿羊皮袄,腰间系着红绸带……突然,风沙大作,我被卷进了一条深黑无底的沟壑,我挣扎着想爬出深深的黑沟,我大声呼喊,却怎么也喊不出声,喉咙里火烧一样的干涩……我吓醒了,眼角满满的泪水。迷迷糊糊听到外面有歌声伴着琴声(后来才知道那是三弦),歌声如泣如诉,琴声却坚实清脆有力,似乎要划破那浓重的黑夜。

第二天,我匆匆登上宝塔山。又赶到枣园转了一圈,那是一座不大、也不小的院子,围墙是黄土夯实的。它曾经是党中央所在地,是领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看着如此简朴,甚至简陋的“党中央”,我真不敢相信!在悄然离开(应该说逃离)延安的路上,我心里浮出许多疑问:新中国成立快40年了,怎么延安还这么贫困?我充满期待的第一次延安之行就如此让我失望地结束了。

后来,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书中将延安描述为“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沟壑纵横,秃岭荒山,漫天风沙……“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有资料显示,到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9000吨,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延安,这块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牛壮羊肥的美丽地方,由于穷耕滥垦、肆意放牧、过度砍伐,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三十多年来,“贫穷落后”的延安、“黄沙漫天舞”的延安一直是我心头的疼!谁料想,今年8月“见证新时代·书写新辉煌——中国作家延安行采访活动”走过的现场所见所闻,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

我乘坐的D5090列车一进延安黄陵县境,我就想抓拍几张三十多年前未能拍到的、贫瘠衰败的黄土高原的照片。不曾想,车窗外晃过的山峁川梁,全覆盖着绿色,绿色竟是黄土高原的主色调!

接站的是位年轻阳光的姑娘,叫白雪,人和名字一样漂亮、水灵。宾馆在延安新区。车子行进在宽敞干净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树木成荫,花草滴翠,竟看不见一星半点裸露的闲地。这是延安么?

热情的白雪姑娘介绍说,这些年,延安的山青了,天蓝了,水清了。延安变美啦,再也不是以前尘土扑面的延安啦!白雪姑娘脸上露着微笑,满满的幸福感。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如今變成了现实。”白雪姑娘巧妙地借用诗人的话来调节气氛。

在后来的采访中证实,白雪姑娘所言不虚。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长久以来特别是这20年的不懈努力。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延安人从未放弃梦想,未曾停止建设美好家园的脚步。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抗争,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延安涅槃重生!

陕北高原地域如同信天游一样悠远辽阔。吴起古为羌族鬼方游牧区。明清的连天战火,兵燹、匪患、瘟疫,导致吴起十室九空,饿殍遍地,田园荒芜,蒿草成林,恶狼成群。当年刘志丹陕北“闹红”,这里是陕北根据地的重要部分。“一杆杆红旗插山顶,咱们红军扎大营。刘志丹山上喊一声,前川后川齐呼应。”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在胜利山一场举世闻名的“切尾巴”战役,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吴起不仅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党中央保卫与扩大西北苏区,领导中国革命由胜利走上胜利的出发点。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起和陕北其他地方一样,生态几近崩溃。1997年,全县林草覆盖率19.2%,森林覆盖率仅8%,水土流失面积高达97%。“天不下雨,就是干旱;天若下雨,就是灾难。”进入一个“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严酷的现实迫使吴起人民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冷静的思考,痛定思痛,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1999年率先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制订“退耕一步到位”方案,确立“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见大成效”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广泛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栽什么树,在哪里栽,由农民自己决定。从此,春寒料峭的种树季节,吴起人民的心里就没有冷过。成千上万的人上山了,进到荒原深处,肩扛车拉毛驴驮。吃冷饭,喝凉水,嚼馍的时候也嚼尘土。他们知道,吞不下苦难就守不住家园!

寨子湾李树和是一名返乡“创客”。他不顾家人朋友反对,回到村里,一次性流转全村退耕地2.5万亩植树造林。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干旱少雨,李树和的上万亩油松全部枯死,损失高达200多万元。惨痛的教训让李树和明白,种树不能盲目,得因地制宜。他请教专家,修道路、建蓄水池,科学选择山桃、山杏、柠条等经济林种。现在,李树和2.5万亩林木长势良好,山桃、山杏有的已经开始挂果。李树和和村民们已经尝到了退耕还林的甜头。相信植树造林也能过上好光景。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吴起全民同频共振,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短短20年间,吴起人民栽树4亿多株,人均栽树近4000株。吴起林草覆盖率达72.9%。吴起人创造了造林史的奇迹,改变的不只是大地的颜色,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社会革命,是弘扬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的生动实践,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吴起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也成为延安退耕还林样板县。

山上茂盛的树木,满山漫川的绿,用延安作家的话说:一镢一锹挖掘的绿,一山一峁织就的绿,一沟一壑连接的绿;一点一滴汇成的绿,一笔一划大写的绿,一年一月积攒的绿……太来之不易。

南沟村闫志雄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退耕还林后,他带领村民将南沟村建成了景区,村民入股分红。最多的一户今年分到了1万多元。山绿了,水清了,他们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南沟度假村水上乐园,建有两处游船码头、文化广场、儿童游乐中心、黄河水车、垂钓园。水库湿地种百亩荷花,四山春有桃、杏、梨花,夏有牡丹芍药,秋有苹果采摘体验园。湖面,碧波荡漾,野鸭惊飞;四周,群山环绕,蓝天飘云。站在1628米的南沟“秦长城”烽火台观景上瞭望,偌大个水上乐园尽收眼底。巍巍群山,川沟峁梁,遍布着葱郁的绿色树木,我这个地道的南方人虽然分不清是油松、山桃、山杏还是杜梨,赏心悦目的感觉让我神清气爽。这里不仅能纵观南沟生态产业建设成果,饱赏优美宜人风景,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冬季,还可放眼茫茫雪原,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还可做边关月夜,战火风云,鐵马金戈,长河落日的历史穿越。这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南沟村得到了实惠,农家乐、民宿、采摘体验等特色项目,让这里成为“网红村”。

采访团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采访南沟后,欣然作诗题字:长征落脚地,黄土突然绿,世上惊奇观,中国梦佳句。

过去的延安大地,春天刮的全是黄风,满山遍野全是尘土。人们要存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直接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闫志雄介绍说,黄土地是开一片荒地脱一身皮,下一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山上不长草,更不长树。大伙都把羊子在山上放。山上的草被羊子吃光了,树也被啃光了。年年栽树不见林。闫志雄形象地说羊子就是“一把剪子、四把铲子。”一张嘴就是一把剪子,四个蹄子就是四把铲子。那时,一年四季基本不下雨,山上没树没草,留不住雨水,一下就是山洪,一下就是灾害!人们盼雨又怕雨。

吴起铁边城镇杨庙台许志洲养的两只小尾寒羊成为吴起“绿色革命”的导火索。1994年,许志洲借钱到甘肃买了两只小尾寒羊。小尾寒羊,一胎能生好几只羊羔,卖价也高。许志洲自然不敢怠慢小尾寒羊,决定将它们当宝贝一样圈养起来。他种了些沙打旺、紫花苜蓿,再把玉米秆和高粱杆铡碎喂羊。到1997年,许志洲圈养的小尾寒羊达到29只,加上卖羊粪的钱,那年,他赚了7000元。为了保证养羊的饲料,许志洲将50亩山地改种沙打旺、紫花苜蓿。到1998年,许志洲的小尾寒羊发展到60多只,收入达到16000元。“羊倌”许志洲圈养小尾寒羊的实践引起吴起县和延安市领导的重视。1998年3月,吴起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先河。结合许志洲圈养“费力少、卖钱多”的经验,吴起县委、县政府通过奖励、补贴鼓励农户买羊或者改良羊种,实施“舍饲养羊”。传统的农牧习惯让“舍饲养羊”推广进程有些艰难。但榜样的力量无穷。改革创新需要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当年12月,封山禁牧,全部完成。舍饲养畜、栽树种草,久久为功。吴起的生态环境在发展经济中得以有效修复。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生态建设项目,全市80%以上农民受益,截止2018年,退耕还林户户均获得补贴39000元,人均9038元。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调整。

高原大地已经全被绿色覆盖,境内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乡野村落与人为邻的野生动物明显增多。2018年6月,延安子午岭林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金钱豹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野生种群。

土地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善待她,我们就能得到甜美的回报。

20年退耕还林,延安的山青了,天蓝了,水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了,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延安地区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生态环境好了,人们向往更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哪里来?靠奋斗而来,靠劳动而来。陕北民歌这样唱:群羊靠的是好头羊。在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我们采访了一个大型舍饲养羊合作社,以养羊大户为主,其他农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成立合作社。政府出资为合作社搭建羊舍,入股的农户或按股分红或投劳付酬。合作社还为散户舍饲养羊户提供种羊,提供技术。我们采访的时候,正碰上来装运种羊的农户。合作社在附近的山地种苹果树、建蔬菜大棚,用羊粪做肥料。苹果树长势正旺,有的已经挂果;蔬菜以西红柿为主。据介绍,安塞的蔬菜无污染,是有机蔬菜,口感好,主要销往延安、西安、宁夏等地。市场销路特好,供不应求。合作社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

吴起长官庙镇齐桥村绿树长青,公路沿线、河堤两岸、村庄周围,干净整洁。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户户新建卫生厕所,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生活污水快渗式处理后排入河流,禽畜养殖入圈舍,禽畜粪便熟化处理。人居环境舒适安然。同时,按照村集体经济+精准扶贫模式,村里配套弓棚发展经济果林,配套种植业发展露地菜、地膜玉米、地膜谷子,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随意走进一户人家,主人热情地端出李子、西红柿给我们吃。但见院内一切摆放井然有序。屋子是新修的砖房,厕所靠墙角落,是冲水式厕所。问水从哪里来,主人答,有自来水。鸡舍猪圈建在屋外山坎边。见来生人,鸡舍的鸡们警惕地咕咕咯咯叫唤。那猪呢,全然不顾外面发生的一切,泰然自若地哼哼熟睡。不远处还有一块大菜地,种着辣椒,正值挂果旺季,硕大的红的青的辣椒贴地立着,很休闲的样子。一根南瓜藤,爬上土墙,开着花结着果。临走时,我问与我年龄相仿的主人,老哥贵姓?男主人一笑:免贵姓齐。微笑着的女主人赶紧又抓了一把李子塞给我。我连忙道谢。齐家两口子笑着把我们送出好远。

安塞招安镇龙石头村,因村河边有一裂缝巨石而得名,相传曾有真龙从此间而出。这是一个以蔬菜花卉、经济果林、特色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村子,被一排排、一棵棵葱绿的树木掩映覆盖,村中有小河,河水清亮。家家户户有大门,大门攀附着青翠的爬山虎等藤本植物。环境甚是幽静,俨然一幅世外桃源图景。进得一户农家小院,院内花木扶疏。主人两口子和儿媳妇在家。院内一大块地,满满地种了西红柿、葫芦瓜。红红的西红柿爬满枝条,色泽诱人。葫芦瓜虎头虎脑,吊满瓜架。主人说,西红柿随便摘来吃,不打药不杀虫的。摘得拳头大的一个西红柿,往嘴里一塞,甜甜脆脆中夹着一股清清爽爽的果香。这是安塞西红柿才有的味道!不知哪位这么说了一句,立即得到大家的首肯。有人补充了一句:这是幸福的味道!问,种了那么多葫芦瓜什么用?主人告诉我们,旅游公司有订单,葫芦瓜成熟后,经过加工、彩绘,走上市场,成为旅游商品,每年一大笔收入呢!敦实的主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母亲河黄河,在延川境内形成的五个S形大转弯,最著名的是位于土岗乡小程村的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相传,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氏,曾多次到此仰头观天象,低头看河山。我们到达乾坤湾的那天下午,天飘着蒙蒙细雨。延安的朋友们说,我们运气真好!陕北地区雨水少,显得珍贵。下雨的天气就是好天气。这种心情容易理解。但对于南方人来说,未必。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穿行于秦晋古峡谷的黄河在这里蜿蜒形成了320度大转弯,她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庭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河图”和“洛书”,又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没有常人说的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而是超乎异常的安静平和,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母亲得到片刻消停而显露出的宽容大度。对面云雾缭绕处就是山西,也是黄河流入广阔天地的出口。我默默在心中为母亲河祈祷。

2005年,乾坤灣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为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神秘的乾坤湾,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碾畔民宿是文旅部门携手当地群众开发起来的一家特色民宿。文旅部门投资,当地群众以民房或土地入股分红,还可从事服务业,获得工资收入。窑洞内干净敞亮,大窑洞大土炕,地暖空调具备,摆设简单雅致,体现黄土高原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巧妙融合,每个窑洞有单独的卫生间,价位实惠,就餐方便,非常适合自驾游。领略过秦晋大峡谷的雄奇,惊叹过乾坤湾的壮美,温馨的民宿周围有很多枣树可以采摘,还可以骑小毛驴,还可享受民俗文化大餐。

碾畔民宿旁有座“碾畔黄河原生态文化民俗博物馆”。它是在整个旧碾畔村原封不动保护的基础上,由政府支持,村民自己整理、维修、加工创建的,属全国首创。现有藏品两万多件。按照历史沿革、黄河系列、农耕系列、运输系列、纺织系列、饮食系列、农村匠工、民间文艺、原始宗教、婚嫁生育、节日庆典、油灯旱烟等分类,展出3000多件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再现了几千年来古老的黄河农耕文化。

民宿外围墙上刷红色标语: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遒劲有力。下面还有几孔原生态窑洞,枣树做的门,门叶粗糙、厚重,纹理被高原风吹得清晰可见。门边贴红纸对联,上联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下联被风吹掉了。门口旁留有小洞,供家养小动物出入。坪地里有花椒树,长得叶绿枝壮,挂了花椒籽,随手捏碎一粒,强烈的辛辣气味扑鼻而来。我精神为之一振!

延川文安驿,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十来里,就到了梁家河。梁家河是一个典型的陕北传统农耕式小村庄,村民勤劳善良,朴实厚道。文化积淀深厚,口耳相传的古老民间艺术信天游、陕北道情,平添几分魅力。多年以前,这里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贫穷落后。

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插队7个年头,期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村民办沼气、建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梁家河那时候就成了“先进村”。这里不仅有展现村子变迁的村史馆,还有总书记当年打坝淤下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打出的村里第一口水井,以及总书记住过的3处旧居,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

40多年时光流逝。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梁家河村今非昔比。通电、通话、通自来水、通网络、通天然气,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梁家河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村民拥有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正朝着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2015年,梁家河村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2017年,梁家河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

车到梁家河村口停车坪,人声鼎沸。游客或坐环保电瓶摆渡车、或步行,沿着通村柏油路往梁家河村里走。柏油路两旁是葱茏的树木,浓荫如盖。山峁上也是只见绿色。边边角角的菜地,也是汪汪的绿。走过“饮水思源”的水井,有一块规整的坪地,旁边一排房子,是卖红枣、小米等陕北特产的店铺,成群的游客在那里品尝购买。在梁家河村知青旧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村第一口水井旁,游客络绎不绝,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摆放着碾盘、磨、草垛、谷子的地方,围满了体验、观看的游客。

张卫民是梁家河第一批种苹果的人。2015年,总书记回梁家河特意到看他家的10亩果园。2015年,他的果园收入50000元,2016年和2017年分别卖了40万元。2018年,他将果园托管出去分红。2016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吸引137户果农加入,现在合作社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村民王宏军以前在外面做小工,年收入30000元左右。2015年,梁家河参观旅游的人多了,他回家开了一家小店,卖红枣、小米等特产,年收入在70000元左右。

我走到一个卖面饼的摊前。卖饼的汉子40来岁,肤色是健康的浅黑色,友善地笑,是个不多话的人,一问一答。饼有豆沙的、枣馅的,两元一个。我买了一个枣馅的、一个豆沙的。掰开吃,枣馅的香甜有劲道,含股特别的醇醇的枣香。我问他收入怎么样,他憨厚地笑笑说,比出去打工好。正说着话,又有游客来买饼了。

猜你喜欢
吴起梁家延安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梁家河岁月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梁家河
亲亲的梁家河
争先进位 奋力超越 吴起县高级中学改革创新引起强烈反响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