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对我们的学生有着怎样的期待和要求呢?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这个当前备受教育领域关注的热词之一,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侧重以语言能力为基础要素的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语言学更加注重的是言语能力,在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词汇和语用规则,那么了解彼此交换的信息背后的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情境教学法,一点一滴地进行文化的渗透,对每一个英语学习者而言,都是培养“文化品格”必经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品格;情境教学;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才能习得,而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交际来实现。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突破。我最初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产生浓烈的兴趣是刚上大学那会儿,偶然间看到了一部电影《刮痧》,影片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一家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为人处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可谓是给每一个身处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
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在他的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写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既然这一对“孪生姐妹花”需要同时成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通过精心创设尽可能真实有效的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文化差异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傳统风俗、生活习惯等,能更加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呢?
于是,我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尝试了两种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有了如下的两个心得体会:
1.表演体会情境教学(生动真切地感受文化)
2.原版体味情境教学(从字里行间学习文化)
下面我将通过两个实例来简单地说明一下: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的实践案例:
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二模块Unit 2的话题是The Olympic Games,整堂课在处理好文本信息之后,我就设计了一个表演的会话场景,要求表述得比较清楚。
The 32rd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Tokyo, Japan. Please make an interview about it in your group.
The requirements as follows:
1.Base your contents on the tex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lympics.
2.Proper addition is allowed and the number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ranges from 2 to 6.
3.Mostly speak English please.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的采访应该发生在日本东京的街头会比较合理吧?”“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开口采访别人呢?”“如果对方是日本当地人,不怎么会说英语,该怎么办呢?”……一系列的问题被列举之后,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几分钟的会话场景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其中包含了对所说语言的基本认知和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不是你来我往的一问一答就可以正确演绎的。
这堂课的最后,有一个小组的表演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场景:东京的街头;人物:一个纽约时报的记者,一个摄像师扛着由一把椅子幻化的“摄像机”,两个在逛街的日本高中生,记者贴近大众来采集人民对举办奥运会的各类看法,一个高中生用英语作答,阐述了对古今奥运会的自我认识,这是基于文本信息的应用;另一个则用简单的日语表达了对即将举办的奥运会美好的希冀(此时另一名组员在黑板上用英语写出了这个对话发生的背景和刚才高中生所说的几句日语及对应的翻译)。
从这个活动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他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和情境的展现就变得充实有趣了许多,基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国外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接触,用记者在大街上现场采访来呈现是最合理的方式,即使对方不会说英文,电视节目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也是对应的字幕翻译。其实,这个小组真切的情境表演,对其他的同学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同伴语言的生动展现和语言文化的渗透呢?
在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文化教学方面,较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从事文化的点滴渗透,使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汲取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2009.The Study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