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璞
摘 要 本文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维度,剖析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十个元认知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效果 非智力因素 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曾一度认为,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加大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密度,这样才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强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教学效果的获得,不仅要看数学知识是否得到吸收,还要看数学思维是否得到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领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否形成,科学精神是否得到培养,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由教师讲授内容或题目的多少来界定的,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从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对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1教师的智力因素
教师的智力因素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具体包括:
1.1科学良好的知识体系
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是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体系是首要因素。“要教给学生半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传道授业的基础。
1.2 切合心理需要的讲解
讲解是否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理解水平至关重要。教师要找到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要懂得学生的思考方式。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学就变得盲目。这种经验的获得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来熟知。
1.3 语言精练
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精练。良好的语言功底是教师的基本功,词不达意会使他们误解,重复啰嗦又让他们厌烦,反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1.4 材料呈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老师逐渐用电子屏幕取代了黑板,用一闪而过的鼠标点击代替了演板。这样的做法在数学教学中是否合适。本人认为,数学题的解题步骤应该在课堂上生成,而不应事先备好一并呈现,如果一并呈现就体现不出思维过程了。学生会认为答案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不是从脑袋里想出来的。当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一些题目的出现可以用ppt,这样做相对节省教学时间。另外,教师对材料的呈现也可以清晰、生动一些,以引起学生注意。
1.5 课堂的组织形式
根据心理学规律,教师要合理地组织课堂,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中有序地学习。
1.6 作业的布置改革
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当想学生之所想,优化作业设计。由于数学作业量大,为避免重复、乏味的作业,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稍加改变,让作业也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具体来说,可布置以下两类作业:
1.6.1自主型作业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梯度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利用“作业超市”形成三类不同层次的题目:A类为基础题,紧扣当前天所学内容,用以巩固新知。B类为中等题,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才能解决。C类为思考题,主要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也可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1.6.2合作型作业
以往布置作业,教师习惯于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精神视为重要素质来培养。教师可尝试给学生三四人共同完成一份试卷,再让大家彼此交流解题感受,这一做法有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本人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高尚人格
教师的人格修养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前提,是学生向师性建立的必要条件。
2.2 融洽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满满的亲和力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的交流常态化。学生因为亲近这位老师,便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
2.3 饱满精神
老師讲课时饱满的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同时也是教学水平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
3 学生的智力因素
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
3.1数学基础
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是进行再学习的前提。教师通过构建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才能帮助学生在“最临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2数学能力
高中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有哪些?普遍意义上认为,数学能力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数学元能力、共通任务的能力和特定任务的能力,其中数学元能力、共通任务的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是数学认知活动中学习者必备的数学能力,特定任务的能力与特定的数学任务相联系。共通任务的能力包含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概括能力、数学变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特定任务的能力涵盖了数学发现能力、数学解题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及数学交流能力。
4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
4.1 适合的方法
合适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考方式是否得当,是否与数学学习规律相适应,这个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4.2 浓厚的兴趣
不少学生仅听信社会传言,认为自己数学学习资质不够而放弃数学学习或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数学学习气氛不浓,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成功体验,以培养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4.3顽强的毅力
数学学习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充满欢乐,有着重重困难等待学生们去克服,如何抓住学习及活动的点滴机会,引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值得教师们探索。
4.4 健康的身体
学生的健康状况及精神状态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应当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障必要的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中来。
4.5 乐观的心理
科学研究表明,心情舒畅时学习效率比忧郁状态时高。心情舒畅时,大脑较容易兴奋,人的思维也比较敏捷。而在忧郁时,情况恰好相反,故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乐观的处事态度都能使他们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这也与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4.6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认知效率,增强学习能力,弥补其认知能力的不足。在数学解题方面,本人列举了10个元认知问题,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10个问题如下:(1)“在求解问题时,我会问自己: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能推出什么?要求(证)得结论只要求(证)什么?”(2)“我头脑中有许多求解特定数学问题的方法或模型,解题时我能有选择地使用这些方法。”(3)“证明数学题时,我一般先将条件和结论用明确的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再寻找沟通条件和结论的桥梁。”(4)“我经常提醒自己要留意问题的关键或注意点。”(5)“在分析题意时,我会问自己:哪些知识是与本题联系的。”(6)“解玩完数学题后,我会想:还有更好的解法吗?”(7)“解玩完数学题后,我一般会去总结解题的关键。”(8)“解完数学题后,我会考虑:这个问题能够进行推广吗?”(9)“学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它。”(10)“学完一节数学课后,我会写出(或想一想)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课本(或老师的)进行对照,以确定自己是否已经理解相应的内容。”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效果不是通过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强度实现的,它除了和知识体系相关,还和思维体系相关。除了和教师相关,还和学生相关。除了和智力因素相关,还和非智力因素相关。这里面的成因可能还有许多。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些成因,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